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三保”(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简称“三保”)是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要求,是推动政府履职和稳住经济基本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全省财政部门始终将“三保”作为预算安排和保障的重中之重优先安排,始终坚持早谋划、早布置、早预警,始终坚持市级帮扶、省级兜底,千方百计增强基层“三保”能力,确保基层政权平稳运行。
织密“保障网”,高标准改善基本民生
“县里非常重视村卫生所的发展,不断给俺们增添新设备,还经常组织专门针对村医的各种业务培训。”12月13日上午,正为患者把脉问诊的平定县东关村卫生所所长杨世刚抽出空隙告诉记者。
等待接诊的村民张世宽接过话茬说:“国家的卫生水平越来越好,老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比如以前做心电图,要到镇卫生院或县医院,现在俺村卫生所就能行了。”
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全省财政部门坚持把保障基本民生作为“三保”工作的重要一环,拿出“真金白银”着力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
10年来,省财政累计下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38.7亿元,127.5万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下达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12.76亿元,全省65万名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受益;投入1.49亿元完成全省残疾筛查、抢救性康复等工作。
与此同时,及时调整基本民生政策,努力实现各项补助补贴标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涨船高”。城镇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由1868元提高到3313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月人均水平由55.68元提高到161.52元,全省人均基本公共卫生财政补助标准由25元提高到79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580元。
各项民生提标政策的兑现落实,促进了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的稳步提升,人民群众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置好“稳定器”,大力度持续下沉财力
为困难群体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是完善社会民生兜底保障的重要举措。近日,阳泉财政局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按照每人300元标准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下达省、市财政补贴资金1454万元,各县(区)配套补贴资金356万元,共惠及困难群众5.9万余人。
“今年以来省财政进一步加强资金调度,统筹开展资金月常规调度、中央直达资金单独调拨、特殊事项紧急调度等,已向市县调度资金1428亿元,确保市县库款保障水平保持在合理区间,基层‘三保’不出问题。”省财政厅相关人士说。
10年来,省财政不断加大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累计安排市县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财力性转移支付4800亿元,年均增长15.2%。
资金分配持续向财力困难县倾斜,有效缓解了基层财政收支压力,增强了基层“三保”托底保障能力。
砌好“防火墙”,全流程健全工作机制
截至今年10月底,黎城县财政局已投入衔接资金8848.8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该局将衔接资金纳入财政直达资金监管范围,及时细化分解到具体项目单位,严格执行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闭环”运行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确保衔接资金及时拨付、直达施工单位、直接惠企利民。
这是我省财政部门推动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强直达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工作的一个缩影。
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安晓飞表示,近年来,我省财政部门持续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三保”工作长效保障机制,不断加强对基层财政的托底保障,及时化解潜在风险,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建立事前审核机制,将全省所有县区全部纳入“三保”预算审核范围,进一步规范县级“三保”预算编制,确保“三保”预算优先安排、足额保障、不留缺口,从源头上防范财政运行风险。
建立日常监控机制,按月分析县区财政运行情况,指导督促基层财政严格“三保”预算执行、直达资金使用和债券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基层预算管理行为。
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省市财政制定应急财力保障方案,县级财政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合力防范和处置“三保”风险。2022年,省级财政首次安排市县困难补助资金11.8亿元,预留中央留抵退税减税补助资金32.6亿元,重点解决年底市县可能出现的特殊困难。
建立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对民生资金分配、下达、支付、发放进行全过程、全链条监控。2020年至今,省财政分配下达直达资金3616.2亿元,涉及惠企利民项目11178个,有效发挥了直达资金精准滴灌、直接惠企利民作用。
本报记者马永亮
(责编:马云梅、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