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们赋予蚩尤黄帝太多的想象,各种离奇诡异的故事。
“为什么打这场涿鹿/阪泉大战?”
打仗总有个原因,抢人抢地抢财宝。不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合法的开脑洞啊。
首先,《史记》给出的“蚩尤造反作乱”一定不靠谱。
原始部落哪有那么多等级道德观念?
而且司马迁是个很靠谱的历史学家。
一旦他被逼写了假话,就会留心眼在其他地方补一段线索,让后代解密。
《五帝本纪》里确实说了“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但他特意在《高祖本纪》里补了句,高祖刘邦起义前:“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
这段能证明什么呢?
蚩尤是战神,起义打仗前祭拜他,能说明什么问题?
战斗力再强大,假如他在当时人心目中,是一个乱臣贼子的形象,谁敢拜?
数数后来全国各地有多少关公祠,又有多少吕布祠,就明白一切了。
刘邦是揭竿起义对吧?首先要合法性啊。陈胜吴广两个文盲都明白这个道理。
刘邦再没文化也是泗水亭长好不好?是官员体系里的人。
起义造反之前,把一个公认的乱臣贼子和正统一起拜??
好,既然不是造反作乱,问题来了。
黄帝,炎帝,蚩尤为啥突然在那个特定时间点,打了一场那么大的战争?
那这场仗打的也太奇怪了。
看地图:
一看你就知道哪里奇怪了吧?
黄帝炎帝蚩尤具体住哪儿,说法太多。
但不论哪种说法,都和大家公认的,《水经注》考证过的涿鹿/阪泉战场离的很远。
如果是打统一战,犯得着么,直接冲过来抢你地盘不完了么?
大家都长途向北奔袭500公里,到自己不熟悉的山地打仗?
完全不符合常识。
除非,他们是到那儿去抢什么特别重要的东西?
肥沃的土地?他们已经占了当时中国最肥沃的河南平原了。
真的要抢更多能耕地,应该往西走,去关中。
要盐?那应该往东走,到海边去。
去涿鹿/阪泉抢什么?
↓↓↓↓↓↓↓↓↓↓↓↓↓↓↓↓↓
我们就要从神话密码里破解这个谜团了。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山海经·大荒北经》
蚩尤和黄帝打仗,黄帝叫应龙在冀州野外蓄水,好像打算水攻蚩尤。
很神奇的是蚩尤不仅不嫌黄帝水多(正经脸),还召唤来大风雨。
黄帝吃了亏,请神仙“魃”来停雨。
所以“应龙”就是个跑龙套的喽?没起什么作用呀?
但另一边却说:
应龙处南极,杀蚩尤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山海经·大荒东经》
应龙,这个蓄水的家伙,同时杀掉了蚩尤和夸父。
夸父,追着日的那个,和蚩尤有什么关系?他不是渴死的么?
破解密码的钥匙,就是这个“渴”字。
上面三段故事,有一个共同点你没发现没?
都和大干旱有关。
夸父逐日,渴(旱)。
应龙不得复上,估下数旱。
黄帝请“魃”。魃其实不是什么仙女,是旱鬼。
诗经里说: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意思是一旦哪里有魃出现,哪里就大旱,是灾星。
我前面一篇文章解释过了,《山海经》是先有图,后有字。只不过最原始的画失传了。如果我们纯粹相信科学的话,古人会不会对画有误解呢?
这个旱灾不是黄帝召唤“魃”来的,是本来就有的,古人理解成“魃”带来的?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古人观察到最近雨水多,就在石洞上画一个龙的标记。后人看到图,反过来理解,认为是龙神带来雨水。
↓↓↓↓↓↓↓↓↓↓↓↓↓↓↓↓↓
那么故事很可能是这样的:
远古时代,由于黄河改道气候变化,炎帝,黄帝,蚩尤所居住的地区爆发了大面积干涸。
水,毫无疑问是当时最重要的资源,比土地,比盐都重要吧?
这个时候黄帝率先发现在北方,图腾是“应龙”的小部落守着一块很重要的水源地:涿鹿。
黄帝决定起兵北上打应龙,应龙找炎帝搬救兵。
炎帝也想要水源,阪泉大战发生。炎帝部落被吞并,归附黄帝。
这个时候蚩尤也发现这块宝贝的水源地了,刚想打仗。
突然间气候好转,风雨大作(蚩尤请风伯、雨师。)
有水了,就暂时不打了。
奈何暴雨只是暂时的,接着又是连续几年的大旱,黄河,渭河都干了。(夸父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蚩尤部落的淡水资源眼看就要消耗殆尽。
涿鹿之战爆发。
↓↓↓↓↓↓↓↓↓↓↓↓↓↓↓↓↓
有没有证据支持呢?
还真有。
涿鹿古湖
不仅仅是涿鹿和阪泉两个地名偏旁都带“水”那么简单。
北面相对比南面温度低一些,此其一。
桑干河在太行山脉里不像在平原,水分蒸发的比较慢,不太容易受旱灾影响,此其二。
最重要的是,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涿鹿/阪泉县原本大部分地区都是淡水湖,叫“涿鹿古湖”,后来慢慢萎缩才露出地表,有人居住的。
绝佳的取水地。
↓↓↓↓↓↓↓↓↓↓↓↓↓↓↓↓↓
这么一来逻辑就全通了呀。
因为旱灾,三大部落争夺水源地,展开了生死存亡一战。
最后黄帝守住了取水的山口,不仅打败炎帝,蚩尤,还赶走涿鹿最初的主人,应龙部落。应龙只好逃到了多雨的南方。
全胜,统一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