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很多年轻人被迫内卷。
拥挤的地铁、996的作息让他们叫苦不迭,而延迟的退休年龄更让人心生倦怠。
这种环境的重压下,许多人明明正值盛年,已然萌生退意。
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我们有较为完善的退休制度和养老金作为保障,才能让我们劳碌一生后安享晚年。
不妨将历史的车轴往前倒推一百来年,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社会——清朝,已经有了退休制度和退休工资。
而当时,只有为官致仕,才可以领50两的退休工资。
那么这五十两,又何以在生产力低下的当时维持生计呢?
古代退休制度
如果要深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
其实关于“退休”这一说法,最早是出现在《春秋公羊传》里,书中有言:“退而致仕”。
这个“致仕”就是退休的意思,但那个时候还没有完善的制度,去保障那些几乎失去劳动力的人的生活。
历经唐宋元明清几轮春秋,退休制度以及随之而来的保障体系逐渐完善。
在明朝初期,有规定过“致仕官食原禄”,在推行一阵子之后,很快取消了。
而到了清朝,随着生产制度的完善与人均寿命较之之前显著提高,又推行了“若家贫不能自存者,司月给米二石,修其身”的制度,随后更改为年金五十两的制度。
而在退休年龄上,《礼记》中记载道:“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
大致就可以知道,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也得到70岁,两相对比之下,现代的退休制度更加人性化。
古代银两的发展
说完退休制度和年龄,问题又来了,那一两银子又值多少钱呢?
自古以来,白银与黄金同为贵金属,被视作财富的象征。
比起更为珍贵的黄金来说,白银的开采难度低,冶炼、铸造难度不高,从而被广泛应用于铸币,作为主流货币使用。
而每个朝代根据国力、朝局稳定以及物价水平的不同,百姓的购买力也是天差地别。
以粮食来衡量白银的价值,是最广为流传的一种方式了。
例如唐代,海清河晏四海升平,那时的一两银子约2000人民币;
到了宋代,经历朝代更迭交替,一两银子只能值1500元;
推及明朝,饱受战火困扰之后,一两银子只相当于600块。
白银到了清朝,其兑付能力持续走低。
同治帝在位期间,一斗米要三钱银子。
以现在大米价格换算,一两银子也就是150块左右。
为何清朝白银的偿兑能力暴跌?
熟知历史的人,想必知道这么一句顺口溜:“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清朝白银购买力暴跌,与这位巨贪有着扯不开的关系。
据说和珅抄家时,一下查获了两千万两白银,这里头还不包括以“雅贿”为由,给他的字画古董之类。
当时去查抄他财产的官员,手都数抽筋了都没点清楚,其财产之巨,可见一斑。
很多人可能对这么多金额没有什么概念;
以《红楼梦》中王熙凤赏刘姥姥二十两,够一家四口人吃一年为例。
我们大致估算:如果一人的年均花费也就五两,这两千万两,在当时足以让四百万人一年吃喝不愁。
放现在城市体量,能养活一座三线城市的人口了。
据载,清朝当时的年收入,大概是七千万两白银。
而和珅被查抄后所有财产的总数,据说是总收入的11~15倍!
加上在当时,全球白银产量锐减;而鸦片的大量走私,也掏空了整个清政府的荷包。
这多方原因导致的结果,就是白银的偿兑能力不足。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为社会兢兢业业奉献了一辈子,退休之后每年拿7500块,还要养活一家子,他们的晚年生活想必很凄凉吧。
这句话是以偏概全了,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乾隆时期,一个中产阶级的农民年收入是32两银子,而普通的农户一年只有9两。
在物价表现方面,大米一斤10文,肉类基本上在30~80文之间;棉布每尺10~15文,成衣也在600~800文之间。
所以只要控制适宜,每年50两的年金在清朝,还是可以过得比较滋润。
这些官员在退休之后,多数都会选择回归家乡;
离开京城,也就远离了发达的城市配套,所以物价水平并没有前文提到的那么高。
有些工作杰出的官员,偶尔也能够获得一些封赏:多数是田地宅院等。
所以综合算下来,他们的生活成本会因为自己在位期间的表现,有着不同程度的起伏。
而且在人均寿命只有50多岁的清朝,能够活到拿年金的年龄,其家庭条件相对优渥,导致其身体条件也很出色。
这样的人,他的生活品质,也有足够富裕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
所以在清朝时期,退休后的官员基本上也都是归隐田园,梅妻鹤子,云游四方后归于尘土。
相较于一生都在田间地头忙碌的普通百姓,他们的晚年生活可谓十分安逸了。
结语
所以,我们生活在一个福利制度相对完善的现代文明社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均年龄有了显著的提高;而社会制度带来的去阶级化,也让所有人能够公平的享有养老金制度。
而推迟退休年龄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我们需要积极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 更长的职场工作时间,意味着长期性的工作,可能为资深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35岁焦虑”即将成为过去,今后的职业发展上,年龄与收入将呈正比关系。
- 单体的工作时间,会因为工作人群年龄结构的上移,而逐渐被主流社会淘汰,“996”“007”这种高强度工作节奏会逐渐退出社会主流。
- 规律的工作节奏能够适当延缓人到中年的危机感,人是社会性动物,被需求,才是生存的必要前提。
但与之伴生的弊端也要正视,作为职场人的我们,更要平和心态,以史为鉴;
辩证的看待“延迟退休”问题,带来的各种观点,着眼当下,迈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