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开盘报7.1800,随即跌破7.20关口,较前日下跌超过400点。这是自2008年2月以来,在岸人民币首次跌破这一关口。截至午间,在岸人民币汇率仍在7.22上方运行。
此前,离岸人民币汇率就已跌破7.2关口。9月28日早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下调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107,下调385点,创2020年6月2日以来新低。中间价出炉后,离岸人民币便连续跌破7.2、7.21和7.22关口。
近期下跌,可追溯到9月5日。彼时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8998,调贬81个基点,创两年新低。即期市场成交价跟随低开,收盘于6.9366,较前一交易日贬值0.49%,跌338个基点,创2020年8月17日以来新低。随后在岸、离岸人民币均呈现震荡走弱态势。此轮走贬,也是今年3月以来,人民币汇率的第二次急跌。
面对人民币汇率走贬压力较大的态势,人民银行于9月26日公布,为稳定外汇市场预期,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决定从9月28日起,把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至20%。此前,人民银行曾先后于今年5月15日、9月15日,两次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以稳定人民币汇率。
远期售汇业务是银行对企业提供的一种汇率避险衍生产品。企业通过远期售汇协议,能够以较低成本,锁定未来某个时点的换汇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避未来的汇率波动风险。
由于在银行的远期售汇业务中,企业并不立刻购汇,银行则通常需要在即期市场购入外汇。银行的即期购汇行为会立刻影响即期汇率。在单边波动市场中,企业远期购汇集中释放,容易使即期汇率产生顺周期变化,进而加强企业的汇率走贬预期,放大汇率波动,形成羊群效应。
由于外汇风险准备金在冻结期间利率为0,调高准备金率增加了银行远期售汇成本。商业银行将提高远期售汇业务价格加点,增加了企业远期购汇成本,一定程度上抑制远期售汇的顺周期需求,有助于稳定汇率,使人民币对美元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同时,央行借助此次政策调整,也向外传递了进一步稳汇率的信号,有助于引导市场预期。
自2015年外汇风险准备金制度创设至今,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共调整过四次。其中,两次上调,分别发生在2015年10月与2018年8月的贬值周期;两次下调,分别发生在2017年9月与2020年10月的升值周期。
从历史上看,准备金率调整短期内均起到了稳定汇率的效果。但长期来看,汇率走强或走弱均存在一定的惯性。本轮人民币汇率大幅走强,根源在于中美经济周期错位下,货币政策的差异取向。
目前,疫情因素受控,高温消退,通胀扰动较小,国内经济呈现回暖态势。8月社融信贷数据超出市场预期,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零售销售数据也明显转好,市场普遍预期9月经济延续了此前修复态势,9月PMI大概率也将重回景气区间。而美联储10月并无议息会议,外部制约因素短期内减弱。今日人民币汇率走贬,并不符合当下经济的边际变化,而是市场远期购汇需求,在政策调整窗口期前后的一次集中释放。
在央行公布一系列稳汇率措施后,市场顺周期行为将受到控制,人民币汇率也将阶段性企稳。未来走势仍取决于中美经济基本面差异,下一波动窗口或是11月初美联储议息会议。而伴随未来经济运行状况逐步改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将逐步重回反弹通道。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