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半导体核心产品,集成电路应用广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集成电路更是被称为电子科技产品的“心脏”。
骆建军团队研发的固态存储控制器芯片,就是电脑硬盘的“心脏”。
作为微电子专业科班生,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骆建军的求学生涯都是在国内完成的。之后,骆建军出国做了“海漂”。
2011年,满怀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骆建军从美国回到国内,正式开启创业生涯。彼时,萧山微电子行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归国后第一件大事便是为公司选址。选址很重要,需要一个能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创业乐土。
在实地考察全国多个高新技术园区后,骆建军团队最终选择落户萧山。在骆建军创业团队中,没有一个是萧山本地人,但他们最终被萧山的诚意所打动。
“我是从杭州出去的工程师,杭州有着天堂硅谷的美誉,其创业软件硬件条件都是比较好的。那时候在我和团队的固有印象中,萧山是以传统制造业闻名的城市,但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才有了彻底的改观。”骆建军回忆道,“我很庆幸自己在一个鼓励创新、包容试错的地方创业。用拎包入住来形容当时的情况都不过分,政府不仅为公司提供办公场地,还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
继汉力国际、先临科技之后,骆建军团队是萧山留创中心成立之初引进的第三个团队。在留创中心工作人员建议下,华澜微的项目报名并入选了“5213”计划,获得了数额不小的项目扶持资金,华澜微一举获得了“雏鹰”企业金奖。此举对于初创阶段的华澜微无异于雪中送炭。
窥一斑而知全豹。骆建军告诉记者,从创业之初的“一企一策”全方位服务,到后来为创业团队成员申报人才项目,再到助力企业扩大产能提供办公用地政策支持,公司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
2019年,已经初具规模的华澜微在新一轮融资中,急需短时间解决一笔2亿元左右的资金缺口。“虽然对公司发展充满信心,但我们正处于发展关键期,这笔资金将用于海外大企业合作、自身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和先进设备购置等,如果不能及时到位,就会错失发展良机。”让骆建军感慨万分的是,从出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仅仅用了短短3个月,萧山各级部门主动帮助推动资金拨付下达进度,融资渠道持续拓宽。
在萧山,一个简单的创业想法,可以孵化出一棵创业新苗;一点朦胧的创业情怀,可能繁育成一片广博的创业森林;一段坎坷的创业历程,则可能历练出一个个不忘初心、勇毅前行的创业先锋。
为营造大众创业的良好氛围、激发人们的创业意愿,萧山把创业的种子播撒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截至目前,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5213”人才项目累计征集1575个。引进院士专家等顶尖人才66人,进站博士后456人,大学生17.5万余人,人才总量48.6万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总数达到51家。
十年间,萧山从阡陌之地蝶变为“创新引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创人才汇聚,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涌入萧山,一个个高新技术企业诞生于萧山这片“创业热土”。
“翻天覆地”,是骆建军对于十年萧山创新企业发展的最大印象。
“从最开始入驻萧山时科技企业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到如今目睹产业园如雨后春笋,作为我本人来说是非常欣慰的,如今的萧山不仅仅是高精尖产业在聚集,传统产业更是有着雄厚的资金和活跃的创业基因,也纷纷提高技术含量、升级换代,跟上求变求新的步伐。”
正是因为坚持自主创新,华澜微一直处于“快车道”。
在骆建军看来,公司在萧山这片创业沃土上的发展,也侧面反映了萧山创新创业氛围的不断浓厚,“这十年间,我见证了众多好政策的落地,创新创业大赛让我们有了互相交流的平台;大学生毕业创业有补贴以及各种减免政策,创业无后顾之忧;疫情期间,企业遇到周转困难,政府又出台大量金融扶持政策,改善融资环境。有了这些好政策,我们企业创新发展更加有信心。”
在创业这条赛道上,骆建军初心未改。
谈及萧山营商环境,他脱口而出:“如果再给我一次创业机会,我还是会选择这里。”
骆建军坦言,他经历过“海漂”,也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萧山的创业创新生态真的很好,无论是政府帮扶,还是整个营商环境都很适合创业。这里能接触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重点项目、前沿科技,这里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新技术或新模式的创新和探索。”
文/首席记者 魏乐钇 通讯员 陈兴泉 姚新
制图/俞钦洋
编辑/丁嘉兵
责编/陆丽萍
审核/刘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