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只有一个香港,也很难人为打造出这样一个多维、丰富的香港,我经常这么想。
当然,上面寻找替代的想法一定有,否则就不是合格的战略,不可替代的另一面毕竟是不能全盘控制。
不过——曾经热度极高的上海自贸区、海南自贸港渐渐沉寂,说明香港有极特别资质,来自地缘政治、历史,也来自经济与人文。
有时候确实玄,要靠打拼、也要靠天注定。
01香港,三十年始终国际五大金融中心
或许很多人对香港的印象,还停留在2019年的街头惊扰,2020年疫情袭来的千头万绪——但是香港,经过这几年风风雨雨,再次回到国际金融中心第3名,而等量的对手新加坡已经跌出前5。
2007年3月,英国伦敦 Z/Yen 集团发布了第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1),该指数持续对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进行竞争力评估和排名。
2022年3月,榜单发布第31期,顶级金融中心纽约排名全球第1,伦敦排名全球第2,香港和2021持平,保持第3位。
在细分领域里可以看到,香港银行业、保险业位于全球前三,投资管理、专业服务、政府和监管、金融、金融科技、贸易排在全球前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Z/Yen 集团做GFCI1期开始,直到31期,香港一直都是第一梯队:五大金融中心。
最后还有一个细节,理想的生活和工作场所,香港排在前三,虽然分数距离第一名纽约差距大,但已非常接近第二名伦敦。
调查中除金融和职业发展,还有一个参考就是生活方式,包括文化、安全、吸引力和自由。这一点,在经历疫情长久损耗的人们来看,香港与上海已经走到两个不同的方向。
02 国内无法替代香港,因为说英语?
如果辩论国内是否有城市能替代、超越香港,将是个非常争议、旷日持久的话题。
但有的时候往往细微处见真义,耍大词、滥用宏观概念会让人走偏,进而有意无意忽略现实,没错,我看到很多经济学家变成这个样子。
金融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人,就这么简单。
所以,语言是金融中心的重要条件之一。说起来,日本吃亏就吃亏在没有英语环境,从曾经的金融中心第一梯队前5,现在快要跌出前10位(2022年第9名)。
这可不是我在胡扯,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都属于英语系统、或者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
没办法,说起来金融市场以及配套的“软基础”——英美法系,哪怕是简单的金融名词,都是植根于英语体系内的。别的不说,你就看看CFA、FRM的考试语言。
金融市场具有网络性和实时性特点,一项政策的发布,如果是中文版先发布,英文版间隔数日或数个小时才发布。这对于不懂中文的国际金融投资者来说是灾难性的。
所以,每当讨论起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再看看国内中小学逐步对英语的淡化,我就处在困惑中,到底还要不要发展?
除非咱们金融市场发达到别人要学中文,目前看来,还没有到这种程度。反过来说,没有英语环境,始终有语言差的话,仅这一点,就没有任何国内城市可以替代香港。
03 百年香港,参差多态才是幸福之源
最近有空就看老港剧,自有一番味道,其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常年高分神剧《大时代》,我对其着迷程度深,以致于在各种投资讲座中,都忍不住要单列一页,跟听众交流感悟。
当然其中少不了最知名的“丁蟹表情包”——是技术性调整,没事
香港的丰富,《大时代》也只能做简单注脚,无法概括其万一。
百年历程,各种内外部、历史政治的风雨际会中,香港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样子。
从1960年代暗无天日的腐败,华人在精诚合作中争取地位。随后,美国允许港制品输入,并成为港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场,贸易从业人员达到60多万(占当时香港人口的20%以上)。
贸易和金融从来都是一对好伙伴,所以香港的金融业也迅速发达,对财富的渴望化成港人源源不断的动力。
百年战争和政治,造就人潮涌入香港这片避风港,江浙沪和南部各省——海派文人文化和潮汕市民文化在香港交汇,自有一番味道。
你无法概括出特点,但是你能感觉到很不一样的多维丰富——这里曾有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也有黄霑《不文集》,有王菲的《红豆》,也有林子祥《真的汉子》。
改革开放、香港回归、亚洲金融风暴、新冠疫情,我有时候想,人们觉得香港在下沉,或许只是因为香港走在前面。
如同驾车远行,你看到远处的车磕磕碰碰,可能并不是它出了什么问题,而只是,你还没有开到那个位置,等你到了,也懂了。
香港的百年,如果只看那些吸引眼球的简单评价,给个否定,那就太浪费它百年沉淀。
限于篇幅,也赶时间,只好匆匆几笔收尾,有时间再来细细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