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杂志以中国企业家工作、健康与快乐状况为主题对国内企业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家的身体健康状况确实堪忧。企业家中患“肠胃消化系统疾病”的占30.77%,患“高血糖、高血压以及高血脂”的占23.08%,“吸烟和饮酒过量”的占21.15%,90.6%的企业家处于“过劳”状态,28.3%的企业家“记忆力下降”,26.4%的企业家“失眠”。这些数据都为高净值人群敲响了警钟。
《2014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另类投资白皮书》显示,健康、旅游和教育是高净值人群普遍认可的投资领域。高净值人群对预约挂号、健康讲座、健康保险、个性化体检、专享通道等定制化的医疗服务也有强烈的需求。这说明我国高净值人群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逐年上升,健康意识正在由病后治病过渡至事前防病,从不顾一切谋生提升至提前为身体养生。这是安全财富观中“生活安全”的应有之义。[2]
家庭变故风险
整个家族层面的成员变动和变故,是高净值家族面临的另一重大风险。重要的变动包括三种:家长辞世、夫妻离婚,以及成员数量日益庞大所带来的家族内讧。
家长辞世
讳言生死是中国的传统。大多数富人不愿在自己健在之时,便考虑身后之事。但对于一个庞大的
家族来说,家长往往是整个家族的精神领袖,相当于家族的“立法者”和“执法者”。若不对家族的人事及财务及早安排,将会为整个家族的统一与和平埋下重大隐患。其实不光是中国大陆的企业,港澳台等地的华人家族企业也频频由于家族的主要领导人突然辞世而面临家族继承的危机,甚至引起家族本身的四分五裂。台湾的台塑集团、长荣集团,香港的镛记酒家,都是活生生的例子。香港巨富霍氏家族的争产案尤其凸显了传承规划的重要性。
霍某病逝5年后,家族争产风暴正式拉开序幕,霍氏家族成员几乎全部深陷其中。霍某的长房三子指责二哥独揽大权,把遗产据为己有。2011年12月,长房三子状告16名家庭成员,包括兄弟姐妹、亲母、二妈、姑姑和已去世的姑父,要求罢免二哥及姑姑的遗产执行人身份,并建议高等法院委任他人与自己共同管理霍某的遗产。2012年8月,霍家争产案和解,长房的三个儿子各获得65亿港元。然而,时隔一年之后,2013年10月,霍某的长房三子向香港高等法院申请重新审理“霍氏家族争产案”。这场拉锯式的财产争夺不仅使得霍氏家族蒙羞,而且在此过程中家族财富持续蒸发,家族企业元气大伤。如果“一世英名”的霍某能够未雨绸缪地对身后的企业和家族财
富传承预先做出明晰的、有法可依的规划,大可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
夫妻离婚
夫妻离婚是对家族稳固的另一大威胁,因为离婚必然涉及析产。更糟糕的是,如果家族的主要财富为家族企业,个体股东(如家族的族长)的离婚还会使家族损失某些具有表决权的资本。但是通过妥善的安排,家族和家族财富是能够在离婚风波中平稳过渡的。例如,龙湖集团董事长吴某在2012年与丈夫蔡某离婚时,业内人士曾担心他们的离婚事件将会影响龙湖集团的正常经营。然而,两人在2008年时已经通过汇丰国际信托,建立了吴氏家族信托和蔡氏家族信托,并将龙湖集团的股份分别注入这两个家族信托之中。因此,在两人离婚之后,龙湖集团照常经营,分家但股权不分割。[3]而赶集网从独立赴美IPO(首次公开募股)到与58同城合并,中间也夹杂了一场婚变。2010年,赶集网创始人杨某与妻子王某离婚,但离婚财产纠纷持续了三年。王某质疑杨某恶意转移财产,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赶集网的股权两度转移:第一次是2009年在美国进行离婚诉讼期间,杨某把赶集网50%的股权转移到兄弟名下;第二次是2011年4月,杨某的兄弟又将其拥有的100%的股权全部转让给了赶集网运营副总裁刘某。2012
年,赶集网计划赴美上市,却同时面临婚变的财产分割诉讼。复杂的法律缠讼加上市场的快速变化,最终使得赶集网在其预计独立上市之前两个月选择了与58同城合并。
企业经营风险
很多民营企业家在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时,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家庭财富与企业经营之间需要设立一道防火墙,否则,企业变动很有可能牵连家庭,最后连最基本的家庭财富也失去保障。
一种风险是,企业融资由股东个人或家庭承担无限连带担保责任,企业变动最终导致家财赔光。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需要寻找资金支持,向银行或小微贷款公司借款是极为常见的,许多企业家在签订抵押借款合同时,都可能会面临借款方不仅要求企业大股东签字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股东配偶也要一并到场签字。这是一种比较严厉的附加条件。有时甚至存在一种情形,企业中的大股东同意这样做,可小股东却拒绝承担这样的风险。如果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股东及其配偶在借款合同中承诺将来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那么一旦企业在还款上出现问题,债权人就有权到法院起诉,直接冻结股东家庭中的所有财产。如果企业家在借款时被迫承担连带责任,在借款前一定要提前采取一些防护手段,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形。
另一种风险是,家庭财富无条件地为企业“输血”,所以企业一旦出现风险,则家财尽失。很多企业家对企业爱惜如子,一旦企业缺钱,便毫不犹豫地将家庭财产奉献给企业,为企业增资输血。但是必须仔细考虑家庭财产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投入到企业之中。一位企业主与几位股东商量后,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因资金不够,他与妻子商议将家庭存款2000万全部投入企业,但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后却遇到外贸订单急速减少的市场变化,不得不将部分厂房车间关闭,恶性循环的结果导致企业将部分资产转卖还债,但优先偿还的是银行借款和员工工资,而由自己家庭出资的2000万也只能在偿还完外部债务之后再说。然而结果可想而知,家庭最终可以收回的资金肯定是“九牛一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