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公司三务“岗位:业务,商务,财务太”重“,主要体现在:人多、任务重,效率低,成本高。那么到底怎么破?信息化、平台化、资产化可能才是出路。
“三务“岗位的“重”主要体现在:业务,商务,财务:
业务岗位体现在:项目式营销,效率低、成本高、周期长、队伍庞大,人海战术,一些公司按照事业部制,少则一二个人,多则几十个,当然这不是深圳供应链的独有,传统企业都有这个问题,从过去来看,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组织模式,战略清晰,执行力强,高度专业,但是众多的事业部或者业务单元,真正组织有效,赚钱的却不多。个人觉得原因有:
1:没有打开互联网获客通道;
2:服务归纳程度不够,个个客户都是新项目,个个客户都搞一套新流程,新的操作模式,新的结算模式。也直接会导致商务,财务人数降不下来;
3:没有形成:服务产品化,产品标准化,只有标准化才能规模化。
商务岗位体现在:这是一群挑大梁的“娘子军”,供应链公司的商务部正是公司的运营指挥中心,商务岗位工作非常繁重,多处接头,对订单,资金,物流,关务,结算等等,一般人真干不了这个事,一些公司不是把女人当成男人用了,而是把女人直接当成牛来用啦,因为这里基本没有男人,呵呵,夸张点啦。多头连接,就需要一个符合业务需求的IT系统,连接:业务,物流,关务,财务,让发出的计划与指令,通过系统进行传达,反馈,监控。再就是商务人员众多,成本也很高。很多公司内部通讯,协同能力比较差,举个例子:就一个简单的财务付款流程都还存在问题,很多还是商务人员拿个纸质单据跑去催,等财务人员确认到款与付款,楼上楼下的 ,去了几趟还可能人不在位置上,时间耗散了,这块可以咨询李老师,帮助优化流程,提升效率,曾经到一家深圳前三的货代公司参观,一谈,他们遇到的问题是一模一样的,还问我是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呵呵,很多公司都是这个通病而已。
财务岗位体现在:
供应链企业奇怪现象就是财务人员众多,你兴许问,为啥要那么多财务,我晓得的几个大供应链公司,每天的收付款笔数可能将达1000笔,随时查询客户的到款,付款,催收,对账,开票,收票,报税,结汇,交关税.......,我了解到很多200亿级的公司居然还没有做银企直联,资金自动归集等,一些公司开立银行账户都好几十个,每个账户上随时有多少钱都搞不清楚,我还不说要成本核算,稽核,发工资等等岗位工作啦,你说杂事多不多,这么大的量,确实只能加班加点加人,人员换了一波又一波。很多公司使用的还是金蝶的KAS、K3,用友通,U6等甚至更低版本的财务系统,一个付款的流程审批的电子流程都没有,更别说ERP,那就更别说业务财务一体化的ERP了。
供应链公司的资产与风险太重:
目前的供应链公司都是高负债运转,资金流水极大,其实风险与也很高,那么这种重高负债模式在现有的环境下能否持续,有待考究,但是不可否认,供应链公司手握大量的优质资产,那么供应链公司能否成为这些优质的资产的输出者,通道,将供应链服务与供应链金融的职能适当分开,各自发挥专长,做大平台的容量,控制风险。
怎么破:
1:信息化:需要一套适合自身业务的ERP系统实现信息化,这也是一个痛,这个行业目前没有非常好的ERP系统,像SAP,ORACLE,用友,金蝶等在这个行业占有率极低,根本没有通用产品与稳定团队,倒还是前些年我设计的一套架构,目前在市场供不应求(深圳大创科技信息公司)。
2:产品化:业务相对聚焦,想办法将自己的业务进行归纳,尽量将客户分层分类,在同层实现产品化,标准化;你可能说很难,确实很难,但是必须走;
3:平台化:平台化是必然趋势,目前我服务的全国十几家VIP客户(董事长特别顾问)客户设计平台步骤:1.0是内部信息化打通,2.0与客户连接打通,3.0是资产与资金线上打通,这几个步骤不能颠倒,目前看效果非常不错。
李海平:深圳大创供应链知识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中国物流学会专家委员,《中国供应链第一神图》系列作者,曾就职于华为技术、金蝶软件、怡亚通供应链、平安银行等行业顶尖企业。
创办的公众号~【深圳供应链】,拥有3万+的物流与供应链金融行业高质量专业用户,为行业传播供应链知识,分享供应链经验,为企业架构供应链平台,设计服务产品,提炼商业模式,致力于打通产业互联网从资讯→数据→知识→资源→科技→方案的链式通路。在业界首提产业互联网平台“B2B+SCS(供应链服务)+SCF(供应链金融)”模式,聚焦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时代的价值创造,助力合作客户在垂直领域打造现代供应链超级物种,得到广泛认可,并建立了良好的口碑。是鲜易控股、中芯供应链、英唐智控、兆通供应链、奥园奥买家集团、雄通股份、大微国际集团、邯郸建设投资集团等众多行业知名企业的产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特别顾问与平台总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