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杨光接受了期货日报记者专访。他表示,2021年,在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期货市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响应国家宏观调控,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为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杨光介绍,2021年,我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延续快速增长态势,2月首次突破万亿元后,屡创历史新高,5月、8月、10月先后突破11000亿元、12000亿元、13000亿元。截至2021年年末,期货市场资金总量超1.2万亿元,较2020年年末增长42%。
期货日报:2021年,中国期货市场承受住全球疫情、流动性宽松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保持平稳、高质量运行,您如何看待期货市场2021年的发展?
杨光:2021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受全球疫情反复、流动性宽松等因素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我国经济也面临着压力。在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期货市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响应国家宏观调控,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导向,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为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回顾2021年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模持续增长,市场整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21年,期货市场资金规模稳步增长,屡创历史新高,2021年年末资金总量超1.2万亿元,较2020年年末增长42%。期货市场全年累计成交量、成交金额分别为75亿手和58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33%。同时,投资者结构进一步优化,越来越多的产业和机构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截至2021年年末,期货市场法人客户共7.2万个,日均成交量、持仓量占比分别为41%和63%,同比分别增长5个和7个百分点。
二是品种持续丰富,市场进一步多元化发展。2021年上市4个期货、期权,包括生猪期货、花生期货、棕榈油期权、原油期权,为相关企业管理风险、实现稳定经营提供有力工具。目前我国场内期货、期权品种已有94个,包括70个期货品种和24个期权,产品完整性进一步提高。广期所正式挂牌成立,服务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同时交易所场外业务不断丰富,机构间场外衍生品规模继续扩大,拓展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范围。
三是市场运行质量持续提升,服务实体企业力度逐步增强。期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新统计显示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效率在90%以上的期货品种占比为77.6%,期现相关性在0.9以上的期货品种占比为74.1%,较2020年分别增加12.1个、6.9个百分点。2021年,期货公司及风险管理公司积极与产业客户开展基差贸易,为中小企业解决供销不畅、融资困难的痛点问题。前三季度有407家上市公司参与期货市场,上市公司的持仓量已占全市场的18.4%,较年初增加了5个百分点,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
四是国际化稳步推进,期货市场国际影响力继续提升。随着棕榈油和原油两个国际化期权上市,期货市场已有7个期货品种及2个期权成功引入境外投资者。境外客户数稳步增长,权益创历史新高。境外客户期货及期权的日均成交、持仓规模在对外开放品种的占比继续提升,达12.5%和5.6%,同比分别增长4.2个和2.2个百分点。同时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避险产品和配置工具,扩大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和RQFII)投资范围,新增开放商品期货、商品期权、股指期权三类品种,提高国际影响力。
五是依法治市基础不断夯实,法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21年《期货和衍生品法》草案通过一读和二读,为期货市场夯实了法制基础。期货市场在“五位一体”监管体系下,将会继续完善依法治市能力,推动制度建设,实现期货市场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高质量发展。
期货日报:期货市场资金总量2021年屡创历史新高,机构化趋势日益显现。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杨光:近年来,期货市场快速发展,品种供给不断丰富,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市场功能有效发挥。2021年,全球经济不均衡复苏,一方面,受疫情冲击供应链受阻,另一方面,对大宗商品需求升温,叠加货币供应宽松及通胀预期等因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国内商品期货热点板块和品种不断轮动,各类投资者参与度显著提升,带动资金持续入市。在此背景下,我国期货市场资金总量延续快速增长态势,2021年2月首次突破万亿后,屡创历史新高,5月、8月、10月先后突破11000亿元、12000亿元、13000亿元。截至2021年年末,期货市场资金总量超1.2万亿元,较2020年年末增长42%。其中,境外客户权益合计168亿元,较2020年年末增长47%。
与此同时,我国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机构化趋势日益显现,2021年,机构投资者净入金已超七成,权益占比近七成。2021年以来,产业客户、私募、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持续入金,参与度进一步提升,反映出我国期货市场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可以较好满足各类机构投资者套期保值、风险管理、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等需求。对于期货市场投资主体机构化,应进一步鼓励产业客户参与,对于金融机构的广泛参与,我们应注重发挥其在稳定提供市场流动性和提升市场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注重防范期货市场价格受金融因素的过多影响,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者有序参与,提升期货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切实发挥好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期货日报:2021年,期货经营机构创新业务焕发勃勃生机,风险管理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稳步发展,尤其是场外衍生品交易挂钩标的种类愈加丰富,交易结构持续创新。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杨光:资管业务方面,2021年以来,期货资管业务保持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新设产品步伐加快,产品数量和总规模稳步增长,规范化和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呈现出多个积极变化。一是产品规模增幅显著。截至11月底,117家期货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存续资管产品数量和规模达到1771只和3374.27亿元,分别较上一年同期增长41.9%和52.4%。产品规模已超越资管新规前水平,达到近几年高点。二是特殊法人客户投资占据主流。从资管产品客户结构看,特殊法人客户持有份额占比超七成,显示出期货公司正积极转型寻求与专业金融机构的合作,投资者机构化特征明显。三是产品投资标的趋于标准化。从产品投向看,投向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公募基金和标准化股权类资产的资管产品占比超80%。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整改工作稳妥有序,效果明显,期货公司正在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积极发挥自身衍生品市场管理优势,加强同业合作,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正步入持续健康发展新阶段。
风险管理业务方面,截至2021年11月底,92家期货公司在中期协备案设立95家风险管理公司,其中72家风险管理公司完成场外衍生品业务备案。2021年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大,企业风险管理需求增加,风险管理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持续增长。从成交看,2021年1—11月累计成交名义金额达2.5万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76.9%,累计成交34.1万笔交易,较2020年同期增长1.5倍。从持仓看,2021年11月末持仓名义金额达2648.6亿元,持仓笔数2.0万笔,均较2020年末增加近一倍。从产品结构看,商品类场外衍生品占据主导地位,累计成交名义金额占比为77.1%、持仓名义金额占比为51.4%,权益类场外衍生品相应占比分别为21.8%、48.2%。交易标的涉及绝大多数活跃期货品种。交易工具主要为期权,期权交易累计成交名义金额占比达77.9%,互换和远期占比分别为15.8%和6.3%。
风险管理公司服务的产业客户绝大多数为中小微企业。风险管理公司利用灵活的场外衍生工具,帮助中小微企业稳定原材料成本、锁定加工利润、增厚企业收益,实现风险的精细化管理。2021年1—11月,与风险管理公司交易的产业客户共1726个。其中,中小微企业个数占比高达98.3%。风险管理公司与中小微企业累计新增交易9.9万笔、累计新增名义金额5644.8亿元,分别占产业客户总新增交易笔数、总新增名义金额的95.6%、91.6%。
期货日报:《期货和衍生品法(二次审议稿)》相比一审稿增加了“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期货市场监测监控制度,通过专门机构加强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等内容。应如何理解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在其中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
杨光:依法治市是期货市场稳健发展的关键。《期货和衍生品法》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遵循服务实体经济的主线,坚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底线的重要体现。《期货和衍生品法》在现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基础上,统一规范场内场外衍生品,进一步完善期货市场基础制度,规定期货交易及结算、交割基本制度,建立健全期货市场监测监控制度,加强对期货交易者的保护,规范期货交易场所、期货结算机构、期货经营机构、期货服务机构稳健运行,明确期货市场的监督管理,回应市场关切,推动期货市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2021年,我国期货行业基本法制定取得突破性进展,《期货和衍生品法》草案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一读和二读审议,有望在2022年三读后正式发布。
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初期,期货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甚至酿成了恶性事件。为有效解决这个世界性难题,中国证监会几经探索并经国务院同意,于2006年成立了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前身),通过信息化手段监控和比对期货公司、期货交易所、存管银行三方数据,确保资金的封闭运行和安全。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成立后,我国期货市场再未发生严重的期货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事件。目前,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的主要职责包括:期货市场统一开户;期货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为交易者查询自己的期货交易、结算信息提供服务;期货市场运行监测监控;宏观和产业分析研究;期货中介机构监测监控;承担建设运营期货及衍生品交易报告库,负责相关数据统计、研究分析、风险监测等工作;代管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为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期货交易场所、期货结算机构、期货经营机构等提供信息服务以及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业务。
期货市场与证券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相比,在经济功能、交易目的、市场结构、保证金规定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不同。期货市场特有的杠杆交易、每日无负债结算等机制,客观上要求建立一套与之相对应的有效防范市场风险、确保市场稳定运行的期货市场监管制度体系。作为期货市场的“电子眼”,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实现了我国期货市场的数据大集中,从实名制开户、保证金、市场运行及期货经营机构等多个角度,对期货市场实施全方位监测监控,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6年国际商品价格剧烈波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1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等市场面临重大风险挑战时刻,通过开展全市场压力测试等方法和手段,及时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监管科学决策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设立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建立健全期货市场监测监控制度,是我国期货市场监管体系的一项重大创新安排,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全球范围具有独创性,得到了国际评估组织和监管同行的高度评价,充分体现了“中国制度”优势,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此外,国务院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多项条款涉及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体现了对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职责和功能的充分认可。此次《期货和衍生品法》二审稿相比一审稿增加了“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期货市场监测监控制度,通过专门机构加强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法律地位和职能,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同时也契合了期货市场发展,并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下一步,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将在中国证监会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肩负起《期货和衍生品法》赋予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聚焦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期货市场监测监控等主责主业,切实履行辅助监管职能。认真贯彻落实中国证监会党委关于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期货日报:当前,我国期货市场正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行业对2022年充满了期待,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2022年主要有哪些具体的工作思路和安排?
杨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指明了方向。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包括资本市场建设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将继续按照会党委统一部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推进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强化市场监测及风险预警分析能力建设,提升科技监管水平,为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是聚焦主责主业,扎实做好期货市场风险监测监控。强化市场风险分析和预研预判,高度关注涉及国计民生的工业品、农产品,及时向监管部门预警风险。
二是对标国际最佳实践,进一步推进场外衍生品各项工作。持续深度参与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推进场外衍生品唯一交易识别码(UTI)行业标准正式发布。加强交易报告库制度建设,进一步拓宽监控中心交易报告库主体范围。
三是强化客户管理、资金监控,服务客户、服务市场。积极收集市场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开户指引。配合做好期货市场结算风险隔离工作,不断完善保证金监控配套方案。
四是持续做好期货经营机构日常监测监控。加强重点公司、重点业务的风险排查和研判。稳步推进期货公司监管综合信息系统优化升级。
五是聚焦宏观产业、重点品种价格走势,做好各项分析研究工作。进一步夯实宏观和产业研究基础,加大一线调研力度,跟踪研判重点品种价格走势,提高预测准确性和可信度。结合品种运行做深做实功能评估工作,增强研究成果的政策实用性。
六是积极配合证监会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工作部署。进一步主动服务广州期货交易所,跟进做好客户管理、资金监控和数据接入等相关方面工作,进而实现对相关新上市期货品种的监测监控。
本文源自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