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后,央行再度出手汇市。昨日(8月3日),央行网站发布消息称,自2018年8月6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调整为20%!
对此,有机构点评称:央行通过该工具的启动所表达的态度比工具本身更重要。此举或直接扭转市场近期本轮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年内中间价破7概率进一步降低,人民币企稳近在眼前。
受此影响,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大涨,并接连收复六大关口。而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也收复了6.83关口。截至当日收盘,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纽约尾盘涨351点,涨幅为0.51%,报6.8475。而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收报6.8236元,较上一交易日夜盘涨204点。
先解释一下,为何提高外汇风险准备金,就能打击做空人民币势力。假如,企业A与银行在今年初签订一份远期的购汇合约,约定2018年12月将以1:6.3的汇率购买1亿美元,但半年后,同样是2018年12月的到期远期购汇合约,约定汇率变成了1;6.6。
这意味着企业A在此前所签的远期购汇合约更值钱了。因为按一开始签的合约算,买1亿美元只需要6.3亿人民币。而现在买1亿美元要6.6亿人民币。现在企业只要让银行在市场上协助其平盘,让合约的价值变现,就可轻松获利3000万人民币收益。
所以,市场上一旦有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带有投机目的的企业就会加大对远期购汇合约的需求,达到做空人民币目的。同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企业也出于套期保值的目的,也会加大对远期购汇的需求,以尽早锁定未来的购汇成本。
而对于银行来说,在与企业签订远期售汇协议后,会相应在即期市场上买入美元,再抛售人民币,并持有美元至远期售汇合同到期。此举无疑是将远期的贬值压力传导至即期市场,从而带来人民币的即期汇率的贬值。
这时候,外汇风险准备金就出现了。外汇风险准备金类似于存款准备金,当各家银行收储外汇时,需要按总金额的一定比例缴存到央行指定专用账户,不得挪作他用,以备不确定风险的发生。
按外汇风险准备金新规来算,银行应计提的外汇风险准备金=上月银行远期售汇签约额×20%。这意味着,以后银行每进行1亿美元的远期售汇业务,就必须要在下个月提交2000万美元的无息外汇风险准备金。
为保证自身收益为正,银行会将外汇风险准备金占用所要耗费的成本转嫁给购汇的企业。比如说之前远期购汇合约的约定汇率是1:6.6,而现在由于要提外汇风险准备金,成本骤升后,银行就可能要求以1:6.8的比例来兑换美元,每一单位美元多收0.2元的人民币以充当成本补偿。
如此一来,央行提高银行远期售汇业务成本,而银行就要把成本转嫁给需要远期购汇的企业和机构,从而也打击了人民币空头与跨境套利势力,这样可让做空人民币者无利可图。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自811汇改以来,外汇风险准备金一共经历过三轮调整使用。2015年8月31日,为应对较强的贬值压力,该工具于811汇改后调整至20%。2017年,9月8日,人民币贬值压力基本消除,外汇风险准备金就调至0%。本次属第三次调整,就是要应对市场有较强的贬值顺周期行为,再次将风险准备金调升至20%。
实际上,央行这次出手干预汇市,主要想表达二层意思:一方面,近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跌破了6.91关口,刷新去年5月以来新低。如果现在不进行干预,恐怕7也守不住,而一旦破了7这个心理关口,就会给市场带来极大恐慌,所以适时出手干预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现在市场很多观点是,央行对人民币贬值的容忍度大幅提高。而如今央行迅速出手干预汇市,就明白无误地告诉市场,央行的容忍度在这个区域内。如果人民币汇率继续再贬值,央行就要加大干预汇市力度。如此一来,可迅速逆转市场对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减轻汇率的贬值压力。
那么,我们可否就此认为人民币企稳就在眼前?应该说,短期内央行救市肯定会起到积极效果,人民币汇率再跌破7的可能性很小,但长期来看,还要看美元指数、央行货币政策松紧度,以及中国经济能否逐步企稳。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在经历了快速贬值后,未来很可能是在一个大箱体内双向宽幅震荡,并呈现小幅贬值的趋势。
实际上,人民币在短期内快速贬值,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国际化进程。央行手中管理外汇市场的工具有很多,而外汇风险准备金只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抛售外储、影响外汇中间价、抬高做空者的成本,以及资本监管力度趋严等手段。所以,人民币过度的贬值肯定是不会被接受的,在人民币狂跌之时,适当出手以稳定市场预期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