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商的不断发展,不仅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完全改变了,还改变了人们延续了数千年的货币支付方式。
现在我们购物买东西,只需要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够快捷完成支付,不得不说这种货币虚拟化的方式十分的便捷,对于货币流通和商业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说到货币,大家有没有想过,在古代,购买一些高价值的物品时,古人们又是怎样支付的呢?
古代货币起源
- 最早货币诞生的背景
最早时期是没有货币的,当时人们都是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比如我家打渔的,家里面鱼很多,隔壁是种水稻的,家里多是大米,于是我家就可以用鱼换取隔壁家的大米,只要双方的物品达到一个相对对等的层次就行了。
但是这种“交易”方式十分费劲,而且存在一个严重的弊端,比如自己家有鱼,想要换取大米,隔壁家虽然有大米,但是却不需要鱼,而是需要鸡,那么自家的鱼必须先去和别人换来鸡,然后再用鸡去换大米。
如此,有时候人们想要换取到自己需要的物品,往往需要经过很多次的交换才能得偿所愿,这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且换取东西的时候,还必须携带自己的货物,体积小的倒无所谓,有一些体积很大又很重的物品,携带就很不方便了。
- 最早货币——贝币诞生
为了改变这种不便的现状,最古老的货币——贝壳,就这样诞生出来了。有了货币,人们只需要将手中的货物变成贝壳货币,然后就可以用这种贝壳货币随意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了。
而在古时候,人们的财务跟贝壳也是有着很紧密的联系的。
就说“财”这个字,都是以“贝”为部首的,而我们的汉字,就是以“象形文字”为起源,可见当时“贝”在人们眼中就是钱财的象征。
- 物品交易的媒介
贝壳类的货币,在古时候被称之为贝币。有记录的贝币,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在此之前,人们的交易方式就是上文说到的以物易物,这个过程可以说相当的麻烦。
因此人们逐渐采用贝币作为物品交易的媒介,它本身并没有价值,但却因为具有购买力而承载着不同物品的价值。
自从贝币诞生之后,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各种古钱币应运而生
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到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各样的古钱币应运而生。
当时出现一种“仿贝币”,这种钱币是外形看起来与贝币相似,但却是金属制造的,后来的人们称这种货币叫做“鬼脸钱”,它跟最原始的贝币区别很大。
鬼脸钱属于人工制造的,而且币身上也会带有一些铭文,由此可见这时期的货币制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艺水准。
在当时,铸币当中所用到的手工艺,已经算得上那个时期最繁杂的工艺了,因此想要铸造这种货币,就需要庞大的劳动力。正因如此,这种鬼脸钱也成为当时货币形态的代表。
当时这种货币还没有现如今货币的面额之分,而是通过重量来区分购买力的大小。
- 鬼脸钱币的缺点与弊端
这种人工制造的金属货币诞生,也表明了当时我国冶金术和工艺水平的发展与成就。
这种货币虽然大大的便利了老百姓交易商品的过程,但也存在一个非常显著的缺点,也就是它并没有明确的面值区分。这在数量比较大的交易中,其使用效果还是非常差的,这也是这种货币始终难以全面推广于大范围使用的原因之一。
金属铸币成为主流
实际上,从人工铸造金属仿币开始,我们就已经正式的迈入金属铸币的发展阶段了,而这也是货币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贝币本身就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其有限的数量和不可制造的前提,大大的制约了越来越繁荣的经济发展。而当时,冶金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这为金属铸币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春秋战国后期,这种金属铸币已经在当时的人们眼中广泛出现。当时诸侯国众多,每个诸侯国也会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推行不同的货币政策,同时也会铸造不同形态的货币。也正是这个时期,各种各样的铸币纷纷出现,比如我们所知道的刀币、布币等。
布币或许听说过的人并不多,它是一种外形十分类似于铲子的货币,主要在春秋初期和战国末期流通。那个时候的布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空首布”,一是“平首布”,两者主要就是铸造时期和铸造形态的差异。
空首布是布币最初形态,类似贝币那样,保留了初始的工具形态,追求还原原照物,还特意加上了一个“柄”,使得货币比较笨重,不太方便随身携带。
而平首布的出现,就是在空首布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良、改进,使之变得轻薄和方便携带。
而刀币当时的流通并不算广,主要就是燕国和齐国。所以刀币也被分成“齐化刀”和“燕明刀”两大类。
众所周知,燕国在北方,以游牧民族为主。那个时候的游牧民族多会使用一些刀具用来打猎,而刀币就是根据那个时期人们所普遍使用的刀具演变而来。它具有真正刀具的刀背和刀柄,不过它的刀背和刀柄也有细分出好几种,这里就不一一详细介绍了。
其实那个时代除了布币和刀币外,还有一种叫做环钱的货币,这种货币主要在秦、魏之间流通。其外形是一个圆形,中间有一个空,与后世普遍流通的铜钱十分类似。环钱的分类比较简单,只有两种,一种是外圆内方,另一种则是外圆内圆。
春秋战国各国的货币不尽相同,交叉使用很不方便,也不利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直到后来秦国统一六国,所有的货币也统一了。
统一后的货币被称作“秦半两”,也就是圆形方孔钱币。这种钱币上面有铭文“半两”,这是当时的一种计算重量的单位。
一两是24铢,那么半两也就是12铢了,这种钱币一直沿用到汉朝时期,不过到了汉文帝时,一个钱币就被当做是一铢使用。
汉朝时候称呼也有了变化,叫做“荚钱”,后来陆续铸造了相当于三铢和五铢的钱币,那个时候也正式将秦半两废除了。
我们现在收藏的很多钱币,多以铜钱为主,不同的皇帝在任时期,钱币上的铸文也不同,都是以皇帝的年号来区分的。
比如说五代十国时期,就有“汉兴钱”;北魏用的“太和五铢”;元朝所使用的“元通宝”;明朝的“洪通宝”以及清朝的“乾隆通宝”等。这期间也有个别小国朝代铸造的另类货币,但是影响力太小,留存时间太短,这里也不多做详解了。
金银货币与纸币
在铸造技术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开矿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金矿银矿陆续被开采,鉴于这种金属的稀缺性、难以采炼和持久不变的特点,金银开始逐渐成为货币的一种制造材质。此后就出现了金锭、银锭、银元等价值比较高的货币。
实际上早在商朝末期,黄金就已经在使用了,并且已经具备了储藏和支付功能。到了战国时期,黄金更是被铸造成了“爱金”,爱金多是饼状或是长方版状。此后随着时代发展又被铸造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比如圆形、方形、扇形、马蹄形等。
然而当时受限于黄金开采量和持有量的限制,黄金铸币并不具备普遍的流通性,只能制作成艺术品或器具被收藏使用。
相比于黄金,银锭的诞生就是用于流通,在先秦时期银币就已经开始流通使用,到了元明更是发展到了顶峰,出现各种制式的银元银锭。
实际上我国银元的出现和普遍使用,还是在明万历年间,那个时候欧洲的银元流入中国,被当时的国人称作是“洋钱”。
到了清朝,我国就已经开始自己铸造银元,比如“乾隆宝藏”和“光绪元宝”等,上面还会铸造一些图案,多以龙凤为主,因此也称为“龙洋”。到上世纪20年代,“银本位制”被确立,此后又有“金本位制”诞生等。
除了金属货币外,纸币在我国也出现的比较早,实际上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使用纸币的国家。比如最著名的“交子”,早在宋朝就已经出现,直到现代,纸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主流的流通货币。
结语
货币的诞生与演变,是商品交易下的必然产物。一国的货币演变史,一定程度上也是反映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初因生产力低下、商品交易简单、数目也比较小,因此对于货币的要求并不高,但是随着生产力不断地提高,以及大宗交易的诞生,人们对于方便流通的货币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更加有效、便捷和具体定量的货币应运而生。在此过程中,因为冶炼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货币的防伪要求也不断提高。
黄金和白银被用作货币,也开启了赋予货币本身价值的先河,直到现在,黄金白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依旧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古钱新探》
《货布文字考-卷》
《战国货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