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近日发布一则金融简报,向越刮越盛的“炒鞋”之风亮出“黄牌”。鞋是穿的不是“炒”的!央行此举给逐渐失控的“炒鞋”快车踩了一脚刹车,既有利于防范金融市场新风险,也给丧失理性的炒鞋者们筑起了一道保护盾。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风云变幻,“炒币”热刚刚褪色,“炒鞋”圈又劲风频吹。几乎一夜之间,已出现毒、Nice、斗牛等10余个“炒鞋”平台。据统计,8月19日在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26个热门款的成交金额已达到4.5亿元,超过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的成交量。
“炒鞋”交易参与者之众、交易量之大、价格波动之剧烈,让很多商场浮沉的老手也咋舌惊叹。以Air Jordan 1今年2月发布的一款联名鞋为例,发售价格仅为1399元,而目前在毒APP上售价30999元起。甚至还有平台为“炒鞋”编制AJ指数、耐克指数和阿迪达斯指数,K线图媲美股市。一时间“炒房不如炒股,炒股不如炒鞋”的观点流传甚广。
有人说,一双球鞋就是一件艺术品,它承载着青春的记忆;有人认为,鞋子背后是每个人的价值主张和身份标签,比如喜欢Air Jordan的人大多了解篮球与NBA,而喜欢Yeezy的人则可能崇尚说唱文化。理论上来讲,这种出于价值认同,或者对明星球队的偏爱去接触鞋、收藏鞋的行为,就像歌迷买唱片,书法爱好者买字画,无可厚非。
当一件物品被冠以“炒”字后,其内涵和价值必将逐渐让位金钱和欲望。当前潮鞋圈里在玩的,还有几个是真正的球鞋爱好者?在品牌商、售卖平台和买家三者中,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不承担任何风险、赚取佣金的交易平台。品牌商制造“限量版” “XX同款”,搞“饥饿营销”当然也有利可图,毕竟每一次“疯抢”都是免费的广告。买家中有一部分是炒作者,他们掌握市场资源和关系,赚一票就跑。剩下来的买家可能就是非理性的投机客和风险承受能力不足的“学生军”,高位接盘,被晾在了沙滩上。
球鞋毕竟和字画古玩、奇珍异宝不同,作为普通的民生商品,首先它是用来穿的,替代品满大街都是,所谓高科技、设计感、时代感都会随着潮流的风向标不停摇摆。另一方面,饥饿营销的方式只是利用了买家的心理稀缺效应,赚的是垄断的价值,说白了就是“物以稀为贵”,并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
央行简报提示,“炒鞋”行业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绝非夸大其词,闻者足戒。
须知,各种带着光环上市的球鞋,定价上已经主动为它的独特性加过分,所以后续买卖过程中大幅度的价格波动,多半是基于情感扰动的泡沫价格,缺乏硬核支撑,而且,往往泡沫吹得越大,越容易破灭。一旦炒鞋市场价格见顶,资本闻风而逃,当年虚拟货币暴跌后,陷入维权困境的场景势必将会重演。
资本就像一口锅,总在“炒热”中借机牟取暴利。但是从“蒜你狠”到“豆你玩”到疯狂过后“接盘侠”欲哭无泪,不过旦夕之间。炒鞋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