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已高达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M2增速已经接近8年来最高水平。与M2数据一同公布的CPI指数更加离奇,从去年9月高点+2.8已连续7个月下降,呈现明显通缩趋势。
一面是高涨的货币发行量,一面是不断走低的物价水平,钱都去哪了?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第一,钱没有流入股票市场,从最近3个月股市资金进出统计来看,资金非但没有大额流入反而在逐渐流出。今年开年以来上证指数在3000点—3350点区间已经玩了3个多月,怎么看也不像是有金主要入场的架势
第二,钱也没有流入房地产市场, 1—2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513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商品房销售额15449亿元,下降-0.1%。房地产下跌幅度已经开始收窄,逐渐进入筑底阶段。经过这几年调整民众对房产认知已经改变很多,刚需买房的需求肯定一直存在,但这个时候还想通过房产投资发家致富的热情恐怕不够支撑房市二次崛起
既没有股市,也没有房市,钱还能去哪呢?
要知道问题答案,只有到社融数据里面找答案。今年1-3月社融数据超预期好,具体谁对资金需求这么大?我们这里只看最大的两项就行了:居民和企业
居民端:1-2月相对需求较弱, 3月有明显回升,至于钱干嘛用了?要不是用于短期消费,要不用于长期房贷,整体来说居民端拿走的资金也就是往年正常水平,显然超发的货币并没有过多的流入居民手中。
企业端:1-3月整体需求都很强烈,融资额度远超去年和疫情之前,看到这里似乎发现问题答案的线索了,超发出来的钱很大一部分流入到了企业手里。但这又诞生新的问题,当下经济修复不及预期,形势依然严峻,基本面消费不振,外需回落,房地产筑底,什么企业会在大环境尚未企稳的情况下拼命借钱?
哈哈!答案愈发清晰了,吸收天量超发货币只有国央企能干出这事。那么国央企拿钱干什么去了?还能干什么!修桥铺路搞基建
我们的推理能不能得到验证,咱们去看看近2年基建投资增速走势,实际上从22年1月开始,基建投资就成为托底中国经济重要抓手,基建狂魔和M2狂魔几乎同时开启暴走模式。上一次记忆犹新的双魔乱舞时刻,还是08-10年四万亿刺激的逆周期调节。
其实,如此巨大的资金量能去哪里用逻辑想一下也猜出八九不离十
流入股市,金融领域大起大落,与维持金融稳定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最高原则相违背
流入房市,客观环境已经过了人>房的高速城镇化时代,与房住不炒最高原则相违背
目前,中国环境能消化天量货币的池子也只有国央企(不单单基建领域)
2023年内外部经济环境均不乐观,又赶上新政府执政首年,居民在去杠杆,政府也不想杠杆太高,稳住经济大盘的重任只有落在国央企身上了,谁让你们是亲儿子呢?可以推测国央企将进入一轮加杠杆周期
当然,也不能让儿子白干活,多给你们一些项目,二级市场估值再给你们拉一拉,既能稳住经济又把国企做大做强,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至于民营企业必然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给出的帮扶政策也不少,挣不到钱是你不努力,可不要怪大环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