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安部刑侦局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诈骗犯罪越来越多。诸如保健品诈骗、古董收藏诈骗、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婚恋诈骗、冒充亲人的诈骗、养老理财诈骗、以房养老诈骗等,花样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骗子频频将目标锁定在老年人群体,为老年人量身订制各种套路和话术。
通过对案件的梳理不难发现,这些骗局都是预先精心谋划好的。骗子先用一些“甜头”吸引老年人的注意力,例如赠品、小返利等,再通过非法手段收集来的个人信息,让老年人对骗子伪造的身份深信不疑,放下戒备,继而实施下一步诈骗,一旦得手骗子便立即消失。老人们就这样在骗子的指引下一步一步落入陷阱,有的养老钱血本无归,有的唯一房产被抵押,还有的不但病没治好还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对于受害老人来说,承受的是经济、身体和精神上的多重打击。
预防电信网络诈骗,老年群体应是重中之重。老年群体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对最新骗术的了解非常有限,通常不掌握专业知识、缺乏经验,很容易上当受骗。同时,许多老年人身体、经济状况不佳,对健康养生、情感交流与养老钱的增值尤为渴望,更容易被骗子趁虚而入。
因此,全社会应共同守护好“银发族”的幸福晚年。广大社区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要深入社区村居,为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体进行反诈宣传。
针对不同类型电诈案件的特点,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面对面讲解等形式,列举案件种类及骗子惯用手法,使用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剖析典型案例,告诫老年人不要相信以各种理由索要财物的陌生电话或短信,遇事应及时与儿女、亲属沟通商议或拨打报警电话,提醒大家如何识别诈骗行为,手把手引导老年人安装、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为老年群体远离电信网络诈骗筑起安全屏障。
此外,亲情的关怀也必不可少。家庭成员和子女要时常关注老年人的思想动态和情感需求,普及防诈知识,多做风险提醒,主动帮助老年人远离诈骗陷阱。
01
古董收藏诈骗
古董收藏套路多 多学多看不转帐
案件回放▲▲▲
“唐代玉佩”急出手
老人冲动忙预定
8月12日,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城中路派出所接到辖区刘老伯的报警,称被推销购买了一块唐代玉佩,疑似被骗。经了解,刘老伯因动拆迁被安置在大型居住社区,子女移居国外,是一名独居老人,平日的生活起居由保姆和社区志愿者共同照料。
刘老伯闲来无事喜欢到小区花园与其他老人下象棋。一天,在下棋过程中,他遇到了一群人在谈论玉器,其中一人见刘老伯对此颇有兴趣,便极力向他介绍。说是有一老板欠了债,想以“玉”抵债,此玉佩是唐朝的,极具收藏价值和增值空间。刘老伯听后有些心动,当他表示想再和子女商量一下时,对方又说,这块玉佩如果再不卖掉就会被拍卖,还可能会被境外人员拍走。刘老伯一听,更是被激发出爱国情怀,他当下通过手机支付向骗子缴纳了5000元意向金。回家后,刘老伯向子女提到这件事后,子女觉得不对劲,便让老伯与对方再次微信联系,老伯这才发现已被拉黑。
民警调查发现,与刘老伯一起下象棋的几名年轻人并非本小区居民。民警根据线索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李某、张某和袁某。三人交代,他们通常会混迹在街心花园象棋摊、广场舞人员聚集处,寻找看上去经济条件不错的老年人,通过事先排练好的台词,伪装成古董收藏家假装谈论古董。其中一人以“还赌债”“地下拍卖”“急用钱”等为由头向老人推销所谓的古董,另外两人则在一旁附和,阻止老人与家人联系,并以“机不可失”等言语刺激老人冲动之下缴纳定金。待钱款一到手,三人便马上消失不见。
民警支招
▲▲▲
亲友求助时务必仔细求证
石何岐(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城中路派出所所长):
古董收藏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很多老年人缺乏专业经验,再加上与外界沟通较少、防范意识弱,经受不住所谓的“好前景”“高利润”诱惑,就很容易上当受骗。因此,广大老年朋友在收藏古董时,切勿相信陌生人所谓的“专家”“机构”“证书”,警惕“低风险、高回报”的所谓“收藏投资”。
02
冒充亲人诈骗
“孙子”来骗钱 奶奶险上当
案件回放▲▲▲
“孙子”急需8万元
民警揭其真面目
8月9日,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高行派出所接到报警称,辖区某银行大厅内有位七旬老太要转账8万元到陌生账户,疑似被骗。值班民警立即赶赴现场,却被工作人员告知老太已经离开了。民警当即决定先赶到老人家中查看情况。
民警来到老人家门口时,发现满脸焦急的当事人瞿老太正急得团团转。原来,当天一大早,她就接到“孙子”打来的电话,声称因开车撞伤人被公安机关抓了,急需8万元私了。电话那头,瞬间又有一个“派出所所长”抢过电话,要求立即汇款,不然就直接拘留瞿老太的孙子。心急如焚的瞿老太立即按照对方要求赶赴银行要进行转账,所幸被警觉的工作人员拦下并报警。
面对民警的劝阻,瞿老太仍然半信半疑,坚信电话那头的人就是她的孙子。为了消除老人的顾虑,民警当即拨通了瞿老太孙子的电话求证,确认一切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至此,瞿老太才彻底放心,并对警方和银行工作人员的劝阻表示感谢。
民警支招▲▲▲
亲友求助时务必仔细求证
罗春翔(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高行派出所民警):
老年人一旦接到亲友打来的此类求助电话,一定要保持冷静,仔细核实对方身份,并向其他家庭成员询问情况。晚辈则要多关心家中老人,和老人们常联系、多沟通,让老人熟悉自己的声音和近期活动,不给不法分子留有可乘之机。如果老人需要为晚辈转账汇款,一定要提前了解核实情况,千万不要因一时冲动落入犯罪分子的圈套。万一被骗,要立即报警。
03
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
28万转手变128万?
天上不会掉馅饼
案件回放▲▲▲
打着“扶贫项目”的幌子
实施诈骗
近日,家住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的李女士硬拉着年近七旬的老父亲来到辖区派出所报警,称父亲在网上投资被人骗了28元。
原来,李大爷被朋友拉入了一个名为“一带一路扶贫项目”的微信群,群内的负责人向其介绍:有一笔海外的民族资产即将解冻,将用于“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项目,只要在解冻前投资28元作为启动资金,即可享受128万元的国家“福报”。
当事人被骗的金额虽然只有28元,但其背后很可能有“大鱼”。绍兴市公安局越城区分局刑侦大队会同责任区打击队、稽山派出所办案队,在市、区两级侦查中心支撑下,通过对线索的深度经营研判,让一个遍布全国15个省份的特大民族资产解冻诈骗团伙逐渐浮出水面。
位于诈骗链顶端的广西百色籍犯罪嫌疑人王某等人,密谋针对全国各地的老年人以“民族资产解冻”为幌子实施诈骗,为此编造一个受国家扶持、银监会牵头的《潘某某款项扶贫项目结合“一带一路”项目》,谎称该项目只需要发展5万个会员,每个人缴纳28元即可获得会员资格,在项目完成之后预期获利人民币128万元。
王某等人还在该项目内设立总部、总队、支队、大队和小队层级构建,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下属四层构架人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散发展会员,在微信、QQ群内发布虚假的中央国家机关文件、图片和信息,谎称28元会费将用于制作《资金来源证》《合法资金使用证》等证件。经查,该团伙已在全国多地诈骗5万余人。
越城区分局派出精干警力分赴各地开展统一收网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69名,彻底斩断了该犯罪集团的上下游相关产业链。
民警支招▲▲▲
莫相信“小投入、高回报”
王前(浙江省绍兴市公安局越城区分局稽山派出所民警):
近年来,不法分子通过编造“国家精准扶贫”“一带一路”“民族资产众筹”“民族资产解冻”等项目,伪造“主席令”“密令”等所谓国家机关印章和文件,以“小投入、高回报”为诱饵,通过吸纳成员、吸收资金等手段,逐步发展成为层级鲜明的庞大诈骗组织,频繁利用电信、网络、银行转账等途径对老年人群体实施诈骗犯罪,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广大群众尤其是老年人应看清此类犯罪手法,做到“不相信、不转发、不发展、不交钱”。子女们也要多向父母进行普法宣传教育,一旦发现违法犯罪线索,要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
04
以房养老诈骗
陷入“以房养老”骗局
老伯财产险遭损失
案件回放▲▲▲
民警及时劝阻 老伯保住房产
前段时间,家住上海市长宁区的齐老伯差点落入骗子的陷阱,幸得社区民警及时劝阻,齐老伯的房产才得以保住。
8月16日,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天山路派出所社区民警孙礼钢接到辖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反映,居民齐老伯要办理房产抵押的业务。齐老伯退休前是大学老师,子女都在国外,生活条件不错,为什么要抵押这套唯一的自住房屋呢?孙礼钢立即上门向齐老伯询问了情况。
原来,齐老伯前几天接到了“保险公司杨经理”的电话,因为对方准确地说出了齐老伯在这家保险公司投保的个人信息,齐老伯并没有怀疑对方的身份。一番嘘寒问暖之后,“杨经理”介绍了公司新推出一个“以房养老”的商业计划。按照对方的说法,只要将自己目前居住的这套房屋进行抵押,用抵押来的资金投资,就能每月获得一笔“养老金”,晚年生活更有品质,同时也减轻了子女的负担。齐老伯在“杨经理”的指导下,着手操办房屋抵押的手续。
经仔细了解,孙礼钢发现“杨经理”其实是要齐老伯将抵押房产借来的钱拿去购买所谓的“理财产品”。孙礼钢直接拨通了杨某的电话并表明身份,对方含糊其词后便挂断了电话。在民警提醒下,齐老伯这才意识到自己差点落入骗子的陷阱,及时打消了抵押房产的想法。
民警支招▲▲▲
警惕“抵押—借款—理财”骗局
孙礼钢(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天山路派出所社区民警):
在此类“以房养老”的骗局中,骗子利用老年人名下有房产、防范能力弱又寻求养老保障、对集资诈骗认识不足的特点,引诱当事人将抵押房产得来的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这种“抵押—借款—理财”的方式,投资主体复杂,风险极高,很有可能最终血本无归。老年人需要提高识别骗局的能力,树立理性投资理财的观念。在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时,应该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咨询正规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同时,老年人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一些犯罪分子会利用旅游、参观、赠送礼品等“馅饼”,来套取老年人的个人信息,再利用这些信息来从事非法活动。所以,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提供给陌生人。若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人冒用使用,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反映情况。
05
婚恋诈骗
骗局环环相扣
六旬大爷婚外恋花了上百万
案件回放▲▲▲
网聊结识“有缘人”
60岁的老金长期在浙江省乐清市经商,家庭、事业有成。2015年,喜欢网聊的老金通过微信添加了“附近的人”刘女士,两人相见恨晚,没聊多久便以情侣相称。随后,刘女士主动来乐清找老金,并与其发生了关系。回程时,老金给了刘女士6000元作为路费。没多久,刘女士告诉老金自己怀孕了,担心会对家庭造成影响的老金一次次给刘女士汇钱。没过多久,刘女士给老金发来一张孩子的照片,称自己已顺利生产。为了稳住事态,老金只能不断地给刘女士汇钱,几年下来共计汇款58万余元。
2017年,自称是刘女士闺蜜的蒋女士在微信上主动找上老金,对他不负责的行为表示愤愤不平。随着一来一回的聊天,两人竟相互产生爱慕之情。随后,蒋女士主动来乐清找老金,确立了恋爱关系。蒋女士要钱的套路也不一般:老家建房、家人生病、日常开销……各种理由层出不穷。被感情冲昏了头脑的老金一一应允,累积花费了48万余元。
异常的资金支出,使老金家人不禁心生怀疑。在反复质问下,老金说出了自己与刘女士、蒋女士的不正当关系,意识到问题的老金一家人便向乐清市公安局报了警。民警侦查后发现,与老金在网上聊天的女子均是男子孙某假扮的。孙某被抓获后交代,自己因网络赌博欠下巨债,想在老金身上骗些钱,便找来两名女子一起实施诈骗。
民警支招▲▲▲
警惕“抵押—借款—理财”骗局
张权健(浙江省乐清市公安局柳市分局民警):
网络空间里“美女蛇诈骗”时有发生,若遇到异常热情、联系时间很短就主动要求确立情侣关系的人,需要提高警惕。即使是视频聊天、真人见过面,也不要轻易相信对方。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出于非法目的跟你交往,会一步步慢慢引你入套。他们通常会和你聊一些情感话题,等接触一段时间后,便会提出见面路费、生病救急、游戏充值、投资开业等汇款要求。一旦遇到此类情况,切勿轻信对方的承诺,并及时寻求警方帮助。
06
保健品诈骗
警惕“名医”推荐的
“包治百病特效药”
案件回放▲▲▲
“特效药”加价8倍卖出
今年3月,朱阿婆收到一份快递,寄件方是一家保健品公司,里面有一台电子评书机。一个自称是某医院专家张教授的中年磁性男声娓娓道来,介绍一款专治老年病的“特效药”。“张教授”称,这款药能够“有病治病、无病养生”,不仅能治高血压、低血压、糖尿病,还能调理身体,缓解腰腿酸疼、阳气不足等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这让患有高血压的朱阿婆十分心动。不久,她便接到公司打来的回访电话,在对方的热情推销下,朱阿婆以每盒433元的价格订购了3盒,不仅自己吃,还给患低血压的妹妹送去一盒。
老姐妹俩吃着药,感觉药性不足,正犹豫着要不要加购时,朱阿婆接到了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公安局民警的电话。民警说,朱阿婆买到的根本不是什么“特效药”,而是用低价保健品冒充的。
评书机里的“张教授”也被抓了。原来,吴江警方经缜密侦查,成功打掉一个以杜某为首的电信网络诈骗团伙。该团伙专门针对老年人渴望养生治病的心理,杜撰名医“张教授”,通过伪造“特效药”、定向邮寄“电子评书机”、电话回访推销等方式,将原价50元的保健品,以超过8倍的价格通过电话进行推销。一同被抓的,还有杜某的15名同伙,该团伙的涉案金额达260余万元。
经查,原本从事保健品销售工作的杜某低价采购常规保健品,通过伪造使用说明书、改变外包装等方式,把保健品包装成拥有“药字号”标识的“特效药”。目前,杜某等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逮捕。
民警支招▲▲▲
树立正确的保健治病理念
吕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公安局民警):
本案中,杜某等人套上三层用来伪装的“画皮”,让很多老年人在不知不觉间上当受骗。一是“产品伪装”,即伪造使用说明书和“药字号”标识,让受骗者误以为自己购买的是正规药品;二是“人员伪装”,使用免费邮寄的评书机,用具有亲和力的男声,让受骗者放松警惕,再冠以知名医院专家教授的名头,进一步取得受骗者的信任;三是“故事伪装”,在免费邮寄的评书机中开展保健养生讲座,用大量所谓的“身边故事”来刺激老年人“惜命”“养生”的心理期望。同时,该团伙还利用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以“健康顾问”的身份打电话询问受骗者健康状况,鼓吹治疗功效,推销所谓的“特效药”。广大中老年朋友要擦亮双眼,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对陌生电话不要接,对陌生邮件、包裹不要收。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和亲友或警方联系、咨询。同时,树立正确的保健养生理念,如果确实身体感到不适,要到正规医院检查,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药品或保健品,并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确定真伪。
07
养老理财诈骗
误入理财陷阱
退休老人被骗
案件回放▲▲▲
投资“数字货币”被骗
日前,70岁的蔡大爷慌张地来到江苏省徐州市公安局景区分局珠山派出所报警称,自己退休多年,手头有些闲钱,可没有什么投资经验,就经常在手机上查看一些理财信息,梦想着也能赚上一些,不料却误入虚假投资理财诈骗陷阱,被骗了15万余元。
原来,一个月前,蔡大爷被一名不大熟悉的微信好友拉进一个微信群,在群中网友们交流数字货币投资体会,分享经验,有些人晒出自己投资盈利截图,还不断有人发送老师讲理财课的直播链接。蔡大爷在群里观察了几天,觉得讲得不错,眼见不少成员获利颇丰,难免有些心动。又过了几天,群主“助力—梦洁”、管理员“余成业”主动联系蔡大爷,向他详细讲解数字货币的投资前景和具体操作技巧,并推荐了“开户总监”,让他们互相加了微信好友。随后,蔡大爷按照“开户总监”的指导,下载了一个App,注册了账户。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蔡大爷经不住“开户总监”的劝导,在该App内使用银行卡先后5次购买了数字货币,花费15.57万元。后来,蔡大爷多次尝试提现都未成功,联系对方也没人理睬,才发现被骗。
民警支招▲▲▲
投资理财要通过正规渠道
王春雷(江苏省徐州市反诈中心教导员):
广大投资者尤其是老年朋友,要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和金融风险观,理性看待“区块链”“虚拟货币”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名词,不要相信声称“高额回报”“高利率”的虚拟货币投资平台,不要轻信网上认识的朋友和所谓“投资大师”“理财专家”的忽悠。投资理财一定要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不要向陌生个人账户转账汇款,向平台注资前要多方验证平台是否合法合规。一旦遭遇诈骗,要保存好相关证据并立即报警。
来源:人民公安报 李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