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古贝币时代
根据考古发现,在上古时期,人们使用贝壳作为货币,最早出土的贝币来自于夏朝的二里头遗址,可以证明,在我国最早的奴隶制朝代夏朝已经有这样的货币存在了。但贝币却是盛行在商朝。
贝币大多为一种名为“齿贝”的海贝,这种贝壳的形状为腹部带有槽齿,背部隆起,又称“货贝”。
我国古代的文字当中很多跟价值有关的文字都带有一个“贝”字旁,很说明在文字出现的初期,跟价值有关的东西跟“贝”脱不开关系。
商朝中期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女性——妇好,她是商王武丁无数个王后当中的一位,同时也是一位有自己丰富财产、军队、封地的大贵族,为商朝开疆拓土建立了自己无上的功勋。目前商朝出土的诸多甲骨文都来自于她的墓地,而她那出土文物丰富的墓地里,也出土了将近七百朋贝。贝币的单位是“朋”,十个贝为朋,也不知道“朋友”这个词汇是不是来源于此。
但是贝壳是无法满足整个商王朝的所有商业活动的,所以商朝时期也根据“贝”的形状制作了以骨头、陶土、玉石和金属为基本材料的贝币,其中,玉石和金属的贝币最珍贵,相信后期的金属货币的产生也跟铜贝币有一定的关系。
二、农具货币区域
商朝覆灭,西周兴起,几百年之后转为东周,春秋战国时代开启。
贝币慢慢地退出了社会流通领域,只剩下少量的国家还在使用,大量的位于内陆的农耕诸侯国开始使用一种全新的货币——布币。
布币并不是用布制作的,是用铜制作的,来源于一种薅草的农具,那个农具叫做布。一开始可能根本就是用那个农具同样大小同样形状的来进行交易。
随着时间的发展,“布”慢慢地退出了农具领域,成为了一个单纯的货币,大小也变得只有巴掌大,甚至更小。不同的国家开始铸造不同的布币,为了方便携带,甚至给布币穿孔,但是基本形状没有变化,都是“布”的形状。
三、武器货币区域
我们看上古古装剧的时候,会听说过“刀币”,如其名,形状类似一把匕首模样,也是用铜铸造。
“刀币”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和东方国家,比如位于现在河北北部区域的燕国,位于山东的齐国,位于山西北部的赵国以及生活在内蒙古高原上的戎狄。
这些国家年年互相争战,在武器方面使用很多,因此从武器形态中进化出货币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四、蚁鼻钱区域
在南方的楚国,远离中原地区,除了传承自上古时代的贝币之外,楚国因为物产丰富,产生了金、银、铜三种正式的铸币。当时的其它诸侯国往往只用铜来铸币,少量用金,几乎不用银。
楚国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蚁鼻钱,椭圆形,上面像是画了一个鬼脸,细看更像是蚂蚁落在了鼻端。
五、金币时代
我国是一个产金的国家,相比于“银”来说,我们国家盛产黄金,关于黄金的产地,在《山海经》当中都有所记载,《管子》当中也记载了黄金的产地,几乎遍布了中原各个区域。在夏商周的时代,出土文物当中都有相当数量的黄金制品。
不过在上古时候,“金”不仅仅只是指代“黄金”,而是指“金、银、铜”三种金属。因为我国铜产量多,所以上古文献当中提到“金”很多时候说的是“铜”。
《尚书》:“惟金三品。”
《史记》:“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
可以看出,上古时代,“金、银、铜”都称为“金”,细分为“黄金”、“白金”、“赤金”。甚至于在虞夏的时候这三种金属就成为了货币。夏朝存在于商朝之前,虞朝并未有出土文物证明其存在,但《史记》认为其在夏朝之前。
但黄金正式作为货币,还是在战国时期,主要是楚国和秦国。秦灭六国之后,也以“金”为货币,上币为“金”,下币为“铜”。
六、圜钱时代
圜钱就是流行于封建两千年的“孔方兄”的前身。
最早,圜钱出现在魏国,后来盛行于秦国,形状来源于纺轮。一开始圜钱是外圆内也圆的,基本上跟纺轮无异,到了秦国,慢慢的变化成为外圆内方,因为规定重量为“半两”,秦国名其为“半两钱”。
《吕氏春秋》:“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
这或许就是秦国之所以铸造外圆内方的“半两钱”的原因。
七、重量货币时代
从秦到西汉,一直都用的两种货币,上币为黄金,下币为铜。
东汉后期,黄金就变得很少了,可能的一个原因是当佛教进入中国之后,黄金用于建筑、器物以及装饰的用量过大,导致黄金储量急速下降。后期,就一直用铜钱当作货币了。
从秦到西汉,一直延续到唐朝,铸造的铜钱都是以重量来计算的,比如说秦朝的“半两钱”,秦朝一两约为现代的16克,半两就是8克。
当汉朝建立之后,几乎每朝皇帝都有铸币,但铸币的形制虽然都是“孔方兄”模样,但重量和形态差太多了,比如他们铸造“半两钱”,但是铸造出来的铜钱多的达到了20克,轻的才6克。西汉早期铸造的钱币也多是如此,货币上面写了的重量跟实际重量不符,人民群众自然会对这个货币产生不信任。
我们都知道,金融体系不稳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到了西汉最雄韬武略的汉武帝时代,自然要解决货币问题,仅汉武帝一朝,就进行了六次货币改革。
汉武帝经过货币改革,最终确定了钱币的重量为五铢,称为“五铢钱”。
汉朝的钱是以“铢”为计算单位的,24铢为1两。从此之后,一直延续到唐朝,人民群众都最信任“五铢钱”,虽然朝代变迁,偶尔通货紧缩,铸币缩水,但是往往还是会重新用回“五铢钱”。
八、抽象货币时代
到了唐朝,最好的钱为“开元通宝”,也是承袭于“五铢”钱,但比五铢钱重。唐朝到宋,大部分用的是开元通宝,宋代铸币,也模仿开元通宝。
从“开元通宝”开始,货币就不再是以重量计算的货币了,至少货币在铸造的时候,不再写上相应的重量,比如“五铢”,而是写上某某宝了。
同时,唐朝规定,一枚铜钱为一“钱”,十枚铜钱为一“两”。从此之后,称重的计量单位都跟着变了。
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清末,铜币的式样就正式确定了下来。
统一的大小,统一使用隶书(少量例外),以圆形方孔为基本形状,刻字以年号加上元宝(或者通宝),以母钱翻砂铸造技术进行铸造。
九、纸币时代
宋朝是封建时代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时期,经济活动相当剧烈,对于货币的需求也相当庞大。汉末之后黄金储备不够了,我国又不产银,因此能用的金属货币只有“铜”,宋朝技术发达,加大了马力产铜。
宋朝第二代皇帝宋太宗的铸造了80万贯,到了第六代皇帝宋神宗年间就飙升到了506万贯,可以说年年增长,数额极为庞大。
但这么庞大的数额也经不起折腾,不说日常经济使用量大,就说因为宋朝铸币太好,其他国家都想要,北方的契丹和西夏也都使用宋钱,东南地区的安南,甚至远到非洲地区,都有在使用。铜钱外流极为严重,挖矿的速度都赶不上使用的速度了。
经济发达的川陕地区首先使用“铁钱”补充铜钱不足,但是铁钱价值小,还重,十贯铁钱重六十五公斤,比一个人的体重都重。一大车的铁钱都买不了多少东西,不适合大宗交易。
因此四川十六富商联合作保,学习唐朝时候用于汇兑的票据“飞钱”,创造了北宋纸币——交子,后来因为破产挤兑,宋廷将交子的发行权收到了自己手里,由宋廷设立交子务发行交子,正式流通纸币。
不过很快,纸币就开始出现滥发的情况,造成大量的贬值。
同时代的金国也有自己的纸币,名为“钞”,元朝建立之后,学习了金国的“钞法”,发行“中统元宝交钞”等,可以足额兑换金银。现在流传至今的最早的纸币,便是元朝的“中统元宝交钞”了。一开始国力强盛时,这样的钞票使用合理,适应经济发展,但元朝末期,政治混乱,钞贬值及其严重,民间只能以物易物。
明朝建立初期,也实行钞法,名为“大明宝钞”,不过却完全没有准备金,而且滥发严重,朱元璋洪武23年,宝钞就贬值到了原本价值的四分之一,洪武27年,就贬值到了六分之一。明朝建立一百年后,大明宝钞彻底作废。
封建时代的纸币时代结束。
十、银锭时代
白银作为货币的兴起和大明宝钞的衰落是相对应的,明朝初年,以大明宝钞为主币,铜钱为辅币,到了中后期,就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了。
我国不产银,明朝中后期,因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有来自美洲的白银大量输入,日本的白银也相继输入,明朝拥有了大量的白银,足以成为可以流通的货币存在。
为了方便收田租,明廷让老百姓就白银缴纳,而不再收谷物。当时的白银主要被铸造成为银锭、银铤、银元宝形状,也有剪成碎银称重使用的。
十一、银元时代
清朝延续着明朝的货币制度,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
一直到了清朝末年,鸦片战争之后,以西班牙本洋和墨西哥鹰洋为主的西方银元开始流入,因为这些银元具有重量一致,成色一致的优点,慢慢地就取代了我国固有的银锭银元碎银。
一直到光绪十五年(11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在清廷的准许下,正式铸造大清银元,第二年通行于世,名为“龙洋”,重七钱二分。但一直到清朝末年的宣统二年(1910年),才正式宣布废除银两,使用银元。从此,彻底进入银元时代。
参考文献:《中国经济史》《宋代经济史》
欢迎关注@二凰士 专注分享中国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