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在风暴中开篇,我们的生活如剥落的冰山,被卷入未知的洪流中。
洪流包含难测的新冠疫情,包含变幻的国际关系,而洪流之下还有大数据和AI衍生的科技狂潮。人类重新启程,故事再不相同。
恰如《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所说:风暴将过去,人类将继续存在,但将生活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
一些新时代的进化已展露端倪。以人们眼中传统的银行业为例,疫情中的银行业,不得不关闭线下网点,通过“非接触式服务”与客户接触。此时,银行的数字化进化,开始展现力量。
宁波象山的一家食品批发零售企业,受新冠肺炎影响,遭遇资金周转难题。企业通过平安银行宁波分行的客户经理,申请小企业数字金融信用贷款,通过线上办理,不到一小时便获得了43.8万元贷款。
直至此时,人们才发现,银行的数字化进化已达到如此水平。而在进化背后,离不开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与众多银行深度合作的金融科技公司,其实是银行进化的深层推力。
金融科技公司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技术,接入到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前中后台全过程中,并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力量之一。
事实上,从30年前银行第一波信息化潮流开始,金融科技便起到关键作用。而在即将开始的十年,以及更远未来,金融科技将一直为银行数字化保驾护航。
1、大势将至:数字化转型正当时
银行业以外的人很难相信,今天经常被互联网企业称为“恐龙”和“消失的银行”的银行业,30余年前,其实是信息化的先行者。
1988年,在世界银行支持下,央行开始了支付系统现代化的可行性研究。研究直接催生了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
彼时,中国银行的支付系统四分五裂,异地支付结算能拖上30天。银行柜台上,摆满算盘钢笔和账本。数字的洪流已在国门外咆哮。
从1992年起,央行用十年时间,建成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
支付系统开工同时,银行也掀起了建设数据系统的浪潮。
90年代,中国银行业实现了第一次大联机,省市联网,跨行通兑,各大银行建立了第一代核心系统。实现银行全国性数据大集中,既是银行业生存所迫,也是大势所趋。
1999年9月,工商银行率先启动数据大集中项目,代号“9991”。
因时间得名的9991,被业界称为九九归一。工行几十个省级数据中心统一合并,汇总到工行总行单一数据中心,此后用户不管何时何地发生的交易行为,都将交由总行中心处理。
九九归一,是那个时代的主题,也恰符数字进化的浪潮。
4年后,工行将数据中心从48 个集中到两个,同时,农行、中行、建行的数据大集中,也拉开帷幕。
金融科技引发的浪潮,席卷中国银行业,造就了新世纪初各大银行的跨越式发展,而故事才刚刚开始。
浪潮之中,银行既是浪潮推动者,也是直接受益者。2017年前后,以四大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纷纷将数字化定位为核心战略。
招商银行表示,每年投入金融科技的整体预算额度,原则上不低于上一年度营业收入的3.5%。
交通银行则宣布,信息化建设总投入将逐步增加至当年营业支出的10%,并启动金融科技人才计划,将人才占比从5%提至10%以上……
2018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及交行,在年报中提及“金融科技”的次数分别达15次、21次、7次、64次、21次。
数字化大潮下,银行一改过去的保守,不断扩展外部合作伙伴。科大讯飞、同盾科技、旷视科技等一批金融科技公司,也因此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助推器。
那场从九十年代奔涌而来的潮水,惊涛难遏,激流正等在未来。
2、科技赋能:金融科技助力银行数字化
2017年,工商银行上海东昌支行,顾客回到因装修阔别三个月的营业厅时,发现熟悉的大厅已经不复存在,三排柜员接待台只剩两排。
智能柜员机、产品领取机、智能打印机成为新大厅的新主角。
相似的变化,发生在工行全国多个网点内。
不止工行,2017年,建行在上海完成了360余家网点的智能化改造,并在一年后,在上海九江路建设了国内首家无人银行。
无人银行内,机器人前台接待,AI大堂经理答疑,全息投影介绍银行产品,人脸识别刷脸取款,165平米的空间内金融科技感十足。
而未来,或将如《银行4.0》中的描述:我们的生活中,将遍布无感知嵌入式的智能银行。彼时金融服务将无处不在,唯独不在银行网点。
银行网点智能化,只是新一轮银行数字化浪潮的缩影。这一轮浪潮,不局限于某一系统,而是席卷银行前台服务与中后台运营体系全领域。
这也意味着,新一轮转型,仅靠银行本身恐难完成。事实上,众多专业的金融科技公司,已深度介入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中。
零壹智库数据显示,华为、BATJ、科大讯飞、同盾科技、旷视科技等公司,最受银行欢迎,已与多家银行建立合作。
其中,腾讯与建行、中行、光大银行及华夏银行等设立联合实验室,搭建金融科技创新平台,孵化创新产品。
蚂蚁金服则先后与南京银行、华夏银行等合作,共同打造互联网金融平台系统。京东则同工行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在金融科技、零售银行、消费金融等方面展开合作。
巨头之外,还有几家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全程参与到银行数字化转型浪潮之中。
据相关媒体报道称,智能分析决策细分领域服务商同盾科技,其合作伙伴涵盖了国有六大行、12家大型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等。
在技术层面,同盾科技凭借AI技术,推出“数据分析+多元产品+纵深服务+解决方案”的全场景风控解决方案,有效帮助银行完善了大数据风控体系。
以同盾科技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正成为新一轮进化的新引擎。对此,IMF前副总裁、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在认为:
金融机构以前产品的设计、生产、分管、配置、销售完全是在一个机构内部产生和进行的,不管这个机构大和小,生产的流程是内生的。金融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内生的环节,把这个内生的环节外生化、社会化、商品化、产业链化。
今年2月,中国科学院《互联网周刊》和eNet研究院共同发布“2020未来银行科技服务商100”排行榜,评选出100家对银行数字化转型起到关键作用的金融科技公司,同盾科技、新华三、商汤科技等公司纷纷入围。
这些金融科技公司,长期助力银行数字化建设。他们是银行数字化转型背后的隐形引擎,少为人知,却推力强大。
3、抢占未来:让银行变得更简单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银保监会罕见发文:“鼓励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在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加强线上业务服务,提升服务便捷性和可得性。”
对银行业来说,新冠疫情使线下服务举步维艰。金融科技支持的线上服务,成为银行与顾客接触的唯一渠道。
在金融科技护航下,多家银行都及时开通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安排专项信贷项目等。
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试点推出在线投放贷款等服务。同时,部分银行还建立客户白名单,将对重要客户、重要项目的尽责、评审、放款等环节,全部或部分搬至线上。
而实现这一切,皆需金融科技的助力。
例如,疫情期间,京东数科推出复工产品包、及时更新疫情信息的AI助手、以及可代替70%-80%人工接线及外呼工作的智能客服机器人,帮助银行机构复工。
而针对中小企业资金贷款难题,疫情期间,同盾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解决方案发挥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和非接触等优势,让多家企业在业务停滞期间,仍能顺利获得金融服务。
特别是其中小微金融服务平台,为杭州余杭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和唐山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赋能。
过往,线下贷款需一到两周时间,而线上平台实现24小时内审批,48小时内放款。平台板块上线不到48小时,已有3家企业,获得了1000万贷款。
在疫情震荡之下,商业银行更加意识到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不只是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众多区域性银行也已将数字化转型定为未来的战略。正如一位全国性大行行长在内部会议上所说,“这次疫情让人们意识到,数字化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得做的事”。
鉴于数字化转型对技术的高需求,借助“外力”已成为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现实选择。规模较小的银行,联手金融科技公司,已成变革下的风潮。
以同盾科技为例,其目前已经拥有智能用户分析、智能运营、智能信贷、智能反欺诈四大产品体系,100多款子产品,每一个子产品都可以独立为银行服务,已经达到非常标准化和模块化的产品形态。
而在浪潮奔涌之下,这类金融科技公司,将成为银行业数字进化的重要推力。
隐形引擎悄然轰鸣。媒体人付晓岩在书中写道:
如果以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作为现代商业银行诞生的起点,320余年的历史中,金融科技诞生不过短短40余年,却以摧枯拉朽之势推动银行业完成从电算化到网络化,再到移动化的升级,使金融行业从手工处理进入大数据的业务管理阶段,并向智慧金融进化。
可以预知的是,这场变革仍在加速,进化远未至终点,而有关金融科技和数字进化的故事,仍未完待续。(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