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币圈从不缺大起大落的故事,但这几天的走势如果用“雪崩”一词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一方面,“带头大哥”比特币一度跌至3.2万美元下方,相较于4月中旬的历史高位64829美元就是腰斩,其他众多币种同样经历价格端的“自由跳水”。
另一方面,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投资者的情绪。用于衡量加密货币市场情绪的“恐惧与贪婪指数”显示,截至2021年5月23日,该数据指标为14,表明市场处于极度恐惧(extreme fear)的状态(而上月该指数曾高达55,触及贪婪水平)。
但来自币圈的跌宕起伏却并不专属于币圈,细品这场雪崩中的诸多情节,币圈人犯的这些错,投资中同样常见。
追求暴富
事实上,虚拟货币的真正出圈,主要源于比特币的惊人涨幅。
自比特币2010年第一次产生对应0.0025美元的价格开始(一个美国的程序员用10000枚比特币换取了2个披萨),这十一年间比特币所对应的价格涨幅接近2000万倍。越上涨、越有人买入;越有人买入,币种越显稀缺,盈利效应越显著。这是大部分炒币者眼中关于加密货币的上涨自循环。
于是众多一夜暴富的财富故事,吸引一批一批的投资者涌入市场,以小博大。殊不知,浮盈的来源可能只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抱团。
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区块链分析公司Chainalysis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前购买比特币耗费的4100亿美元中,超过一半是在过去12个月里购买的。这也意味着这些比特币的投资者是在追涨中完成了交易,如今大概率要蒙受不小的损失。
更重要的是,出于侥幸心理,大多数的投资者都曾深信,自己不会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人。
2007年的牛市、2015年的牛市和P2P……在向往快速致富的机会主义者眼中,短期巨额获利的机会并不少见:理想的状态是,在某个发财机会上大捞一笔,捞完就走。但现实是,能捞一笔且全身而退的人并不多,更多的人却因为从未真正搞懂过他们的投机对象,往往成了被收割的韭菜。
急功近利的情绪化,很容易让人忘却原本清晰的投资逻辑。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可当你把市场当做赌场的时候,市场也会视你为赌徒。既有日进斗金之时,就有泡沫出清之日。资产泡沫的易碎性和价格的波动性本质从未有变。
“信仰”名人
除了 “一夜暴富”的美梦太,加密币的走红也与一众名人与投资机构的力捧不无关系。
最知名的莫过于马斯克。今年1月,马斯克在推特个人资料中添加了“#比特币”,其后又公开表态,允许用比特币购买特斯拉。除此之外,曾是多年“比特币空头”的达利欧也在去年12月公开表示,过去十年比特币和其他数字货币已经成为类黄金资产替代品。
名人之外,推波助澜的机构也不少。比如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母公司洲际交易所(ICE)成立了虚拟货币交易所Bakkt,并于2020年9月开始交易比特币期货以进行现金结算;同年12月,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Visa将其纳入体系;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自2021年2月8日起上线以太坊(ETH)期货产品。
可是,纵使这么多名人加持,另一个事实是,在比特币的定价体系中,你很难找到价值评估的锚。
比特币是用高技术算法(区块链)耗费大量能源挖掘(实际上是创造)出来的数字符号,价格却不是由所消耗的能源决定。它更像一朵心中花,稀缺性、流动性、安全性,皆因人的交易而存在。而在经典的价值评估模型中,一项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它能带来的现金回报(分子),以及你的要求收益率(分母)。比如,母鸡可以下蛋,企业可以创收,债券可以付息还本。
在《克鲁格曼的经济学讲义》一书中,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曾对比特币有过如是表述,“它们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自我实现的预期,这意味着彻底崩塌有真实的可能性。如果投机者出现集体性的怀疑时刻, 突然害怕比特币会变得一文不值, 那比特币就会变得一文不值。”
其实,因追星而受伤的投资者,在A股中也不在少数。可时至今日,诸如“最牛基金经理***”、“最牛散户**”正在重金买入的个股等描述,仍不断见诸媒体,并引起追风者无数。
但观点与信仰都不是事实,跟风买入的实质是在投资中行认知越界之举;但如果你认可的是价值投资,那么请务必记住,以事实为投资之准绳,才有价值之锚。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