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之后,军爵制应运而生,传统的贵族世袭制画上了句号。当时中国古代社会由贵族形态向士绅形态转型并非一朝一夕而成,而是由经历了七百多年坐于的过渡时期。
从西汉中期开始一直到隋朝,我们称之为世族形态,而与之相适应的便是世族经济。
所谓的世族,与原来的贵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并未受到政权法定的确立,而是以血缘关系来进行维持和传承。
王莽篡汉
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这一举措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也有十分明显的弊病。
世族在价值观与认同感上主要是以自己的家族为核心,而国家意识便相对薄弱,这便与中央集权产生矛盾,忠诚度空前缺乏。
因此,在汉武帝时期,世族势力就受到了打压,而在汉武帝驾崩之后,很多相应的政策都逐渐松弛。
并且后世的汉朝皇帝们也并没有了汉武帝那种雄风伟略,中央朝纲开始不断脱离皇帝们的掌控,外戚和宦官日益猖獗,地方世族势力也趁此时机不断发展崛起!
公元8年,王莽篡汉称帝,改国号为“新”,这是我国历史上十分出名的外戚夺权典例。
在传统文人的君臣观念中,他们都认为王莽算是篡位上台的跳梁小丑,而现代五四文人则推翻了这一传统概念,他们认为王莽称得上是“民选皇帝“,在这种双方对峙的激烈争吵中,王莽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高点。
王莽上台初期,很多人把自己对未来、对国运抱有的美好幻想寄托到了这一“民选皇帝“身上,但殊不知横空出生的王莽也仅仅是像天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一般昙花一现,终究是迎来了惨烈的失败!
天时地利人和,上位称帝
王莽能够夺权称帝,虽然看似偶然,那细细查究却不难发现他具有很多外界优势。
1、身世优势
西汉末年,时局动荡,国家的军政大权逐渐被汉称帝的母亲王政君王室家族牢牢把控。
2、品行兼优
作为王家的一份子,王莽与其他王氏子弟不同。
在王太后的八子当中,其他七个兄弟都被王太后册封为候,在朝廷中肆意妄为、横行霸道。
但王莽却似一股清流,自幼丧父的他显得格外懂事。在家中谨遵孝道,勤奋用功;在外广结仁人志士。
在大司马叔伯王凤的推举之下,王莽步入政途。
3、出色能力
在官场中经历了几年的历练,王莽的官职开始突飞猛进的晋升,从黄门郎到骑都尉,后而升至光禄大夫,最终被封为新都候,直到公元前八年,年仅三十八岁的王莽就凭借出色的表现官至大司马,总管全国征战和用兵事宜,问鼎最高的军事长官。
4低调为人
虽然身居要职,虽然位高权重,但王莽身上并未透露出一种嚣张跋扈的态势,反而在日常的行为中表现得十分谦逊,不仅时常拿出自己的俸禄来接济门下的宾客,还广泛地同朝廷中很多表现出色的大臣结交为要好的朋友。
5、时局动荡
汉成帝死后,仅仅十年,就更换了两任皇帝(汉哀帝和汉平帝),而汉平帝在继位之时年仅九岁,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国家大事几乎全部交到了王莽的手中。
不久之后,王莽便被册封为安汉公。而在公元2年,朝廷变得愈发混乱,也正是在这时,噩耗再度传来,中原地区爆发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天灾,王莽并未顾及自己的私利,反而拿出了一百万钱和三十倾土地来救济灾民。
王莽的一系列慷慨无私的做法也受到了很多朝廷大臣的效仿,他们也纷纷捐钱捐物来救济灾民。
建立新朝
王莽建立新朝之后,立志于建立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王朝,但在现如今看来,这种“无米之炊“的想法根本走不远!
在位期间,新上任的王莽一直着手在解决两个问题——改制和镇压农民起义!
王莽改制内容
1、 实行“五均六莞”
在国度长安以及其他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由当地政府管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并且改革征收商税的相关制度,并且将经营盐、铁、酒、铸钱统一划分到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
王莽实施这一政策的最初目的就是想要“抑兼并,齐众庶”“强者不得困弱,富者不得要贫,则公家有余,恩及小民矣”,想要通过改善老百姓们当前的处境进而稳定当时的政局。
而该政策也正如王莽所料,在应用的初始阶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仅抑制了地方豪强的迅速崛起,而且还稳定了物价,一时间,整个国家国泰民安,赢来的短暂的辉煌时期。
而这一绝妙的思想,并非是王莽单方面对古人前车之鉴的效仿,而是综合了先人留下来的经验已经当时国家的具体情况所作出地前瞻性抉择!
2、 改革币制
王莽的这一举措即便是放在现如今也令我们感到震惊。
早在两年多年之前,王莽就首次提出了类似于“虚拟货币“的思想,而这种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国家和政府。
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综合考量,然后再通过调节货币发行来控制物价。这种制度不论是对农业还是商业都能够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是国家筹集资金进行发展的关键手段。
即使放眼当今世界,这种方式仍旧被很多世界各国政府作为筹集资金的重要手段,王莽所提出的这一制度,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明!
3、更名天下田曰王田
土地不得私人进行买卖,恢复采用井田制的方法来解决土地分配问题。
王田制的举措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儒家所描绘的理想世界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王田制可以称当是后世均田制的前身,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重要的土地制度!
4、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
5、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失败告终的原因
1、 制度的关键缺陷
“五均六筦”制度虽然在短期时间内稳定了时局,但这也仅仅只是治标不治本,随着不断的发展,很多人趁机钻了空子,该制度不仅剥夺了民间工商业的所有利润,还没有给国库带来所谓预想的盈利,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十分要命的!
而货币制度的改革虽然具有十足的前瞻性,但频繁的变革最终导致社会金融秩序发生了惨不忍睹的混乱,政府也在这场金融浩劫当中面临破产。
土地国有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收拢了不少民心,百姓也确实过上了一段时间的好日子,但是这却极大地侵犯了中产阶级以上的既得利益,导致他们勾结起来集体反抗,对政局的稳定局面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2、用人方面的不足
虽然王莽在下发这些制度的时候初心时十分美好的,但是他却忽视了一项关键因素——执行力,对于一个通过外戚篡权刚刚建立的王朝来说,行政官吏在很大程度上是十分懈怠的。
即便是制度一项一项地颁布,但对于他们这些官吏来说却没有任何吸引力,这就导致了改革在进行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凝滞,与最初的目的也逐渐脱轨。
3、 政治基础与社会风气十分暗淡
王莽所建立的新朝是建立在一个政治极为腐败黑暗、社会动荡的西汉末年,想当年文景之治时的“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早就已经一去不复返。
“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流亡”,伴随着天灾人祸而诞生的新朝,虽然基于改善当时所处的境况,但在这种充满荆棘与曲折的道路上,即便是王莽志存高远,也只能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结语
此番严重危机之下地主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诚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革制度限制了当时十分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问题,使得封建王朝内部的关系与阶级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和。
王莽改制曾经也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获得了切实的利益,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但是社会财富并未因制度的改革而增加,政策的推动并没有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最终国库面临枯竭,财政面临重大危机。
而被寄托重大希望的王莽,一旦没有达成这些人对他的期望,事与愿违,这些所谓的坚定拥护者便会化身为顽强的反抗者。
再加上王莽轻率地决定动用武力,边境冲突日益严峻,人力物力大量白白浪费,北方边疆民众陷入苦海,改革最后还是以惨烈的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