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捷 古泉文库主编
西安博物院坐落在西安小雁塔风景区内,作为现代型的历史博物馆,素以珍贵文物、古迹园林而闻名。4月初,西安博物院首次对外公开展出一对开元通宝铜范,引起了唐代钱币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从高清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铜范中的钱文是直接刻在铜范内的阴文反书,在主浇道两侧各排列两枚,铜范锈蚀入骨,些许细沙附着在钱体上。四枚钱文的穿孔中心各有一个贯穿圆孔(铜范背面圆孔周围有划印),喇叭形浇注口在钱文上方,钱范两面有三处榫卯结构,使得两枚范片对合平整。
关于开元通宝的铸造工艺,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民国时期的钱谱中曾刊载有开元通宝叠铸钱范,形状与新莽时期的布泉叠范极其相似。然而,造型几乎一样的北齐常平五铢钱文的叠铸范也在民国时期出现,这不禁让人要考虑其真伪问题。西安博物院展示的这对钱范为西安博物院旧藏,来源可靠,从铜质与锈色来看,也非常开门。
关于唐代的铸钱工艺,近年来学界相对较认可翻砂法铸钱,代表作为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周卫荣先生的《翻砂工艺--中国古代铸钱业的重大发明》,他将中国钱币铸造的翻砂工艺起源追溯到了北朝时期,并认为唐代已经普遍采用翻砂铸钱的工艺。笔者接触钱币三十余年来,也确实上手过好几枚毫无争议的开元通宝母钱,足可证实周卫荣先生推断无差。
既然如此,为何会出现这种铜范?这种铜范是用来翻造铜范的祖范,还是用于直接铸钱的铜范?这种铜范能直接铸钱吗?
关于铜范能否直接铸造钱币,在周卫荣等学者的研究和模拟试验下,证实了铜范铸钱的可行性,关键是隔离层的使用,隔离层的正确使用可以防止铜水与铜范直接接触而发生合金化作用。
模拟试验表明,铜范铸钱确实可行,其工艺技术水平要求很高,任一工艺环节不符合要求,都将影响钱币质量,甚至无法铸成钱币。铜范上的隔离层是铜范铸钱的关键所在。 隔离层的使用,使铜水不能与铜范直接接触,可以防止铜范因与铜液合金化而受损。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尚不清楚古代铜范隔离层的形成工艺和具体成分,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采样分析,揭示其中的奥秘。--摘自《汉代铜范铸钱工艺及其模拟试验》
通过试验得知,铜范是可以用来直接铸钱的!传世的汉代铜板范也证实此说无误。
在早期汉代铸钱遗址中我们经常可以找到大块的陶制背范,却很难见到带有阴文的面范,相比之下,带有阳文的陶面范(铸阴文铜范的陶范)更容易找到。在当时,工匠们采用铜制面范和陶制背范相搭配铸钱,即保证了文字的高挺力度,又降低了钱范的透气性,而且面背范可以反复使用,提高生产效率。这种大板范不止用于五铢,秦代半两、新莽时期的两刀、六泉十布都曾经使用过此工艺。
汉代也曾出现过这样成对的阴文合范,都是采用榫卯结构对应位置,钱文多为手工凿刻而成。
采用对范铸造看似简单,但是由于排气散热问题不易解决,很容易造成冷隔、缩孔、缩松等缺陷,甚至出现铜液与钱范粘连造成报废。铸出的钱币容易出现钱体不平整,钱文隐起的情况。所以即使在汉代,这种范型也是不多见的,一般出自于西南、东南等边远地区,且多为手工凿刻而成,所以笔者认为,其中有一定比例当为民间私造。
我们再仔细观察下面这两对钱范的背面,跨度近千年的两个钱范,同样是榫卯结构,同样是凿刻文字,同样在钱穿打有贯穿孔用来散热。这么多年工艺没有一点进步,这样的铸钱方式不利于大规模铸造,势必会被其它高效率的铸钱方式所淘汰。
不过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虽然被官方所拒绝,但在民间,在没有更好的法子之前,该用还是照用,甚至一直沿用到清朝。
由此咱们来浅聊一点关于唐代钱币的私铸问题,不仅仅是民间私自获利的单纯原因,也是由于后期官方铸钱的不足。
自唐高祖武德四年发行开元通宝时就规定了严法整顿币制:
《旧唐书·食货志》“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累,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仍置钱监于洛、并、幽、益等州。秦王、齐王各赐三炉铸钱,右仆射裴寂赐一炉。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
众所周知,私铸铜钱在唐朝以前就有,用低于实际价值的私铸劣币,进入流通市场,等同于官铸钱的名义价值而获利。
《旧唐书食货志》“夫铸钱不杂以铅铁则无利,杂以铅铁则恶,恶不重禁之,不足以惩息。…又公钱重,与铜之价颇等,故盗铸者破重钱以为轻钱。”
很明显,把良币的材料添加入杂七杂八的铅或铁,可以降低成本,从而获取巨额利润,从而就会刺激私铸盛行。
(武后时期),江淮之南,盗铸者或就陂湖、巨海、深山之中,波涛险峻,人迹罕到,州县莫能禁约。以至神龙、先天之际,两京用钱尤滥。其郴、衡私铸小钱,才有轮郭,及铁锡五铢之属,亦堪行用。乃有买锡镕销,以钱模夹之,斯须则盈千百,便赍用之。
(开元时期),天下盗铸益起,广陵、丹扬、宣城尤甚。京师权豪,岁岁取之(开元通宝钱),舟车相属。江淮偏炉钱(私铸钱)数十种,杂以铅锡,轻漫无复钱形。公铸者号官炉钱,一以当偏炉钱七八,富商往往藏之,以易江淮私铸者。两京钱有鹅眼、古文、线环之别,每贯重不过三四斤,至翦铁而之。
官炉钱“一以当偏炉钱七八”,说明私铸获取利润之高。
但是不足值的私铸钱又如何会被民众所接受呢?武德四年,行用开元通宝后,新钱本身数量有限,随着唐代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越发显得货币供应数量不足,而唐朝的私铸钱,虽然会对官铸钱的稳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对于辅助商品流通却起了一定作用。
有学者统计,《新唐书·食货志》:唐代最高铸钱量是玄宗天宝年间,为32.7万贯,此后开始下跌。自宪宗元和年间至文宗大和年间,长期徘徊在10万贯至15万贯之间。
《通典》卷7《历代盛衰户口》记载,全国最高人口数是玄宗天宝十四年,共有5291.9万口。
试算一下,用唐朝的总铸币量除以人口总数,可以得到人均货币持有量。
唐代最高年铸钱数32.7万贯×286年(始铸钱(621年——907年灭亡)/5291.9万人=全国人均货币持有量仅约1767文
当然事实上达不到这个数字,因为并没有算入私铸钱和自然损耗,可见流通领域中的货币严重不足。“钱荒”可以说从唐中期出现一直持续困扰着唐政府至终。
.*""*.*""*.*""*.*""**""*.*""**""*
本次西安博物院还展出了一个大泉五十的金属制范盒,有一个主浇道位于正中央,支浇道连接主浇道和钱模,6个钱模的正反面交替排列,范的长边处各有两个榫卯。范盒完整精美,品相极佳。西安博物院里的钱币陈列只占布展展厅的几分之一,但是里面的精品众多,大家所熟知的一刀平五千大铜范就是西安博物院的藏品。此外,这里的造像、印章也非常不错。钱币、印章爱好者们到西安来,一定记得要去打卡参拜!
下图摘自《汉代叠铸法铸钱工艺研究》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叠铸工艺单次浇铸钱币数量可以达到数十枚到数百枚,并且陶范有比较好的保温性能,金属液在其内可以较长时间保持流动性,克服金属范易造成的冷隔、缩孔、缩松等缺陷,这是王莽时期铸币质量比较优良的原因。
正是王莽时期对于钱币质量的要求,是叠铸法能够广泛应用发展,且比平板范竖式浇铸法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铸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