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想写一篇关于“虚拟货币”看法的文章。这几天“Luna币”的狂泻给了这样一个契机。
“Luna币”这几天狂跌90%以上,已经导致大量的投资者手里的虚拟货币价值接近归零,实际上参与“虚拟货币”这类资产的时候就应该做好这个随时归零的准备了。
大量的投机者对虚拟货币趋之若鹜是因为这类资产满足了“投机者”的一些幻想,这些幻想包括:
1.有一个远大的宏观背景,比如:货币的去中心化、自由主义、区块链技术等等概念。
2.具备实现“财务自由”的可能,数字货币波动较大,而且很多的“投机者”参与的时候会使用杠杆,从而放大波动。市场上流传的“造富神话”使得大量的投资机幻想这种好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3.单一币种数量有限,有一种虚假的“稀缺性”。以比特币为例,它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因为算法原因,比特币总的数量是有限的,据说总数量会被限制在2100万个。
坦白的讲,这些年身边买“虚拟货币”的不少,但是真正赚钱的却很少,反而依靠比特币挖矿、炒作显卡的赚了不少钱。
这有点像19世纪美国的“淘金热”一样,那些淘金客没有赚到钱,反而那些卖铲子给淘金客的“卖铲人”赚钱了。
为什么大部分投机虚拟货币者很难赚到钱?
且不说大部分的虚拟货币缺乏政府作为背书,这意味着其在大部分国家缺少一个合法流通的渠道。
即使有了政府背书,也很难赚到钱。比如做外汇交易的“投机者”,他们交易的底层资产都是政府认可的货币,然而真正成功者却寥寥。
那么假如虚拟货币获得了政府背书,投机者就一定能赚到钱?我看未必。
是否有“政府背书”只是一方面,最根本的还是资产“定价基础”的问题。
我们参与的大部分投资品种都有一个“定价基础”:
比如,买一套100万,每年的租金回报6万元,那么租金回报率就是年化6%,意味着这套房子每年可以给我提供6万元的现金流,如果房子不变的话,意味着17年(100/6)这笔投资会回本(不考虑房屋价格变动)。
再比如,我们买一支股票,购买的时候市值是100亿,每年会产生10亿的利润,那么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我们购买了一支十年可以回本的债券(不考虑股票价格波动)。
当然,股票实际的定价要比上述的复杂得多,但是依靠一系列数据让我们对一支股票的定价能够做到“有据可循”,也能够知道自己买的这支股票是贵了还是便宜了。
与上述的房屋和股票相比,决定虚拟货币价格的不是它能够产生的利润或者现金流,因为它本身并不产生利润或者现金流。
那么什么决定了虚拟货币的价格?答案就是供需关系:
例如,今天想买虚拟货币的人多了,那么就涨上去了,明天想买虚拟货币的人少了就会跌下来,而这种供需关系是非常难以判断的,因为我们无法对人性进行判断。
诚然,股票也会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但是基于我们前面提到的依赖于利润、现金流等因素所得到的定价基础,我们可得知如果一支利润成长性较好的股票,价格下跌了,但是只要基本面向好,那么我们反而可以继续持有甚至加仓;因为优秀的公司产生的利润以及现金流会弥补我们的成本(前提是优秀的公司)。
想象一下,一只股票的利润不断提升,但是股价却在下跌,意味着我们能够用性价比更高的价格买到这家公司。
而虚拟货币缺少这一定价逻辑,投机者只能通过预判交易对手的行为来进行判断,所以投资难度可想而知。
今年在伯克希尔股东会上,巴菲特也就虚拟货币中的比特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巴菲特说:“如果你说,要想获得美国所有农田1%的权益,我们集团需要支付250亿美元,我今天下午会给你开支票。花250亿美元,我可以拥有1%的农田。如果你想要以250亿美元的价格将全美1%的公寓卖给我,我依然愿意给你开支票,这很简单。现在,如果你告诉我你拥有世界上所有的比特币,并且愿意以25美元的价格出手,我不会接受,因为我不知道能用它做什么。
不管怎样,我得把它卖回给你,因为它没什么用。而公寓可以产生租金,农场则能生产食物。”
老巴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公寓的租金以及农场生产的食物是这二者的定价基础。而缺乏定价基础的虚拟货币则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为了让自己在这场游戏中赚到钱,必须寄希望于后面的接盘者给出更高的价格,而后面“接盘”的傻瓜变少之后,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
所以在这场游戏中,只能寄希望于自己不是最后那个接盘的“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