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
近期,央行持续披露行政罚单,剑指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反洗钱业务风险。
2022年末,中国人民银行连发3张罚单,对3家机构以及多名相关责任人作出行政处罚,合计罚款逾1.34亿元。
进入2023年,反洗钱仍为央行管理的重点。2023年1月4日,央行新年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扎实开展反洗钱监管。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互联网金融、虚拟货币等新型资金结算方式层出不穷,洗钱行为更加隐蔽、手段更加多样,这对资金流动的管控和反洗钱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背景下,《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银行机构不断探索运用科技手段更好地加大反洗钱管理的力度,赋能行业风险防控。
监管力度持续加大
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银行业反洗钱行政处罚近800笔,共计罚金约3.7亿元。据记者梳理,“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 ”“可疑交易报告”等违规行为是处罚的重灾区。此外,处罚的主体既包括机构也包括相关责任人。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处罚反映了监管对反洗钱领域高压态势不减,一方面表明金融机构需要持续关注合规工作、不断完善合规架构,另一方面‘双罚制’的普及也体现出合规质量的把控不仅仅是制度问题,更涉及到具体人员,需要加强从业者合规意识的培训以及合规人才的引进。”
近年来,监管对反洗钱业务一直秉承高压态度。
2022年11月17日,央行反洗钱局副局长王静公开表示,近年来,央行按反洗钱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实际情况逐步确立了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执法检查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框架。
王静表示,下一步,央行将继续改进和完善监管方式,着重引导金融机构建立自我驱动的洗钱风险管理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重点完善风险为本监管评价、加强改进反洗钱日常监管和沟通两方面工作。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怀斌表示,监管持续加大反洗钱的力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从技术环境来看,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近年互联网金融、虚拟货币等新型资金结算方式层出不穷,洗钱行为更加隐蔽、手段更加多样,这对资金流动的管控和反洗钱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法律环境来看,目前走私、毒品、电信诈骗、套路贷等犯罪行为仍时有发生,严控洗钱行为能够有效阻断违法犯罪的资金链条,对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效威慑。从金融环境来看,目前金融机构已逐步建立反洗钱风险管理机制,反洗钱制度日益健全,但部分金融机构仍存在客户KYC不到位,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存不到位,对可疑交易未及时报送等反洗钱漏洞。综合来看,反洗钱是我国打击经济犯罪、预防和惩治腐败、整顿社会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人民银行扎实开展反洗钱监管,持续整顿金融秩序。”
银行技术不断突破
近年来,犯罪分子通过网络交易洗钱等新手段迭出,客户身份信息核验难度升级,交易的隐蔽性更强,且全球化程度更高,银行机构反洗钱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对银行机构而言,叶怀斌认为,未来反洗钱工作痛点仍存:“一是跨机构、跨地域反洗钱‘穿透式监测’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网点的信息共享与反馈水平不足。二是银行业如何在产品设计中更加完整地融入反洗钱要求,提升反洗钱工作的效率及有效性。三是针对老年群体、残障群体等特殊客群,金融的便利性与反洗钱要求结合不足。”
在叶怀斌看来,提高反洗钱能力,银行业应提高站位,将反洗钱融入企业文化。“银行应扎实开展内外部反洗钱宣传培训,提升银行从业人员对反洗钱工作的认识和执行能力。此外,应严格执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监管要求,稳步推进内部制度建设,持续加大内部审查,提升反洗钱履职的有效性。另外,还要健全洗钱风险评估体系,完善反洗钱风险管控,充分利用内外部反洗钱监测平台及技术,增强资金监测能力与分析能力,依法依规及时报告可疑交易。”
具体而言,叶怀斌建议,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反洗钱基础设施,依托反洗钱数据平台和技术平台,开展“穿透式”反洗钱工作,密切配合重大金融风险事件处置开展监测分析。对于银行基层网点,应加强员工反洗钱技能及技术培训,及时传导监管政策及前沿技术信息。
同时,叶怀斌认为,银行应该深化产品创新。“在产品设计中要融入对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反洗钱政策导向的理解,提升银行业务系统对外部监管反洗钱系统的技术兼容,切实履行在反洗钱事前、事中、事后的各项工作要求。”
“加强银行线上、线下系统的适老化、普惠化改造,将金融便利性与反洗钱监管要求相结合也十分必要。在满足反洗钱要求的前提下提升特殊客群的用户体验。”叶怀斌表示,“此外,银行应加强与执法纪律部门的合作,完善沟通合作机制,及时反馈可疑交易及案件线索。”
在众多应对反洗钱的措施中,技术的应用普遍被寄予厚望。
记者从兴业银行方面了解到,该行探索利用隐私计算技术,实现了反洗钱信息合规共享与优质企业联合发卡试点。
进入数字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如何破解数据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成为重要课题。隐私计算作为融合人工智能、密码学、数据科学、计算机硬件等多领域的跨学科技术体系,为数据的开放共享与隐私保护提供了解决方案。
据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隐私计算当前主要划分为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和可信执行环境三个技术发展方向,可以在保证数据提供方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保障数据在流通与融合过程中的“可用不可见”。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性、基础性资源。兴业银行方面表示,该行积极推动树立以数据为核心资产的经营理念,探索隐私计算技术在金融场景的落地应用。在反洗钱领域,该行选择两家控股子公司进行先行试点。反洗钱风险名单数据因客户信息需在不同法人实体间隔离等监管要求,无法在集团范围内直接共享。同时,相较母行,试点子公司所掌握的客户身份、行为、交易信息较少,故在识别客户风险、异常交易以及可疑案件等方面面临极大挑战。
据了解,兴业银行基于隐私计算平台,综合应用隐私求交、隐匿查询等多方安全计算技术,保障各法人实体只获取所辖客户范围内风险信息,分别完成了与两家控股子公司的反洗钱客户名单信息的合规共享,提升反洗钱工作准确性,实现集团内风险联防联控。
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行将不断探索隐私计算的应用模式,拓展落地场景范围,进一步提升信贷风控能力、风险联防联控能力,赋能转型发展,实现由经营资产向经营数据的转型。
(编辑:朱紫云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