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赊销交易的信用风险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评估客户的风险状况以便作出合理的交易决策。
利用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评估是常见的方法之一,财务报表本质上也是逻辑非常好的工具。若被评估的目标企业为上市公司,那财务数据是首选的评估数据源;若被评估目标企业为非上市公司,那财务报告的可获取性与准确性就成为大问题了。
我们都知道,非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仅存在于几处地方:
- 目标企业内部的管理高层手上
- 市场监督局上交的企业年报中的财务大数
- 统计局要求部分企业提交的财务数据
- 税务报税时企业提交打财务数据
对于1,如果我们足够强势,可以要求对方给予财报配合我们的评估工作;对于2,目标企业选择不公示的话是无法查询的;对于3,官方没有面向公众的查询窗口,且大部分企业上报的数据比较随便;对于4,官方没有对外查询渠道且为严查的信息领域,以往利用职权之便泄露数据的违法人员都进去踩缝纫机了。
现在市面的非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质量特别统一,就是不准,你拿到得可能是一份目标企业老板都不知道其存在的财务数据,你想确定数据来源,但不好意思,因为“你懂的”的原因,数据来源是无法考究的。因此,我们不主张用财务数据评估非上市公司客户,主要是数据质量的原因。
如果遇到某些特殊原因,一定要分析客户的财务数据。那就看两个指标,一个是评估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资产负债率,它可以看出企业超过一年的偿债能力大小,不同类型的企业资产负债率水平差异较大,一般制造型企业资产负债率再50%-70%较为正常,小于50%为优秀,大于70%风险较高。另一个指标是流动/速动比率,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以1为分界点,小于1为危险,大于1为良好,指标越大越好。但是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还有一些差异,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留言交流。
有小伙伴可能就要问了,没财务报表那怎么评估客户啊?
首先,我们要知道国内的对于企业的数据环境多年来在国家信用领域建设不断的推进下,即使放眼全球范围都是非常优秀而全面的,况且还有两查一宝这些大数据公司将数据进行了统一处理和收集,利用效率非常高效。其次,在非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质量低下,以及数据的时效性两方面的考量因素下,用财务数据进行评估出来的结果,大多数情况比用非财务数据进行的评估来得更差。那为什么我们非要盯着财务数据不放呢?
用非财务数据进行信用评估,对评估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会更高,也是岗位价值的最佳体现。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 雾里看花:只是拿到了两查一宝的数据,看看写出来的文字,获取一些纯信息。
- 水中望月:看到了里边的风险提示,好像看到了风险,但又不知道这些风险的影响;
- 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能够运用公开风险信号做出判别,甚至结合行业特点
最后,我们想强调的是,风控的目标是找到风险点,不是找到财务数据。注意把握第一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