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艺术馆最吸引人的不是展陈区,而是不用买票就可以进入的咖啡厅、书店和纪念品商店。参观者在纪念品商店闲逛一会儿,变成了像饭后散步般平常的事。由于连接了馆区出入口,在观展前后,人们都可自由出入纪念品商店。
以印象派收藏闻名的普希金造型艺术馆一直尝试与不同设计团队合作,其中,与ABC design共同推出的印有毕加索名言“给我一个博物馆,我就能填满它”的文化衫、由英国设计高等学校学生为临展“江户时代的绘画与雕塑”设计的系列胸针等文创产品一度在莫斯科引领风潮。在“丢勒”“高更”火柴盒大获成功后,艺术馆还顺势创立了独立品牌“PUSH”(取自馆名“普希金”的前半部分读音),以便于系列产品的后续开发。
2018年2月23日俄罗斯“保卫祖国日”(也称“男人节”)前夕,普希金造型艺术馆与St.Friday Socks工作室合作,推出馆藏艺术品限定冬袜,印有米开朗琪罗雕塑“大卫”形象的袜子无疑成为当年该馆最抢手的文创单品。
看似红火的俄罗斯文创产业实际上算是“后起之秀”。上世纪90年代,来自英国的博物馆专家首次将文创产品的概念带到这片土地。多年来,俄罗斯人对文创的理解与偏好较为固定,印有俄罗斯(包括苏联)美术作品的明信片、印有城市建筑水彩画的瓷盘、城市风光和主题人物的冰箱贴等,一直是所有年龄段观众的最爱。由于存在观念上的冲突,俄罗斯不少国家级博物馆在临展文创开发中处于弱势,展期结束后,纪念品店窄小陈旧的货架上,多半只剩下展品明信片和导览手册等指南类产品。
如今,俄罗斯文创产业正在经历一场“革命”。在这场传统工艺品与新文化传播理念的拉锯战中,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普希金造型艺术馆、航天博物馆等走在突破与创新的最前列。它们积极借鉴外国同行的理念,与国际知名设计团队开展合作,将艾伊瓦佐夫斯基、希施金、库因芝等风景画家作品融入枕套、隔热垫、桌布等生活用品的印染制作中,从先锋派翘楚马列维奇、夏加尔的作品中汲取耳坠、项链和胸针所需的造型元素。
随着苏联文化带起的复古怀旧风潮,前身为苏联革命博物馆的俄罗斯当代历史博物馆推出以苏联宣传画为主题的青年文化衫;“车库”当代艺术中心推出以斯大林式建筑“七姐妹”为主体的蜡烛设计;俄罗斯政治历史博物馆则将20世纪苏联领导人与现代家居产品完美融合;航天博物馆一系列印有宇航员、宇航狗、航天器漫画造型的徽章尤其受到年轻人欢迎。
为配合文创产业改革的实行,一些大型博物馆首先进行了店铺整改。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齐名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引入世界各大知名博物馆的优秀文创产品,在展区沿途设置多个纪念品店,方便游客在观展中途随时采买;普希金造型艺术馆率先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旁的国立百货商店设立纪念品专柜,打破其作为博物馆附属品的存在。
与俄罗斯相比,邻国白俄罗斯的文创开发虽然缓慢,但方向十分明确。白俄罗斯独立二十余年来一直重视民族文化的输出,因此在产品设计上更加强调红白相间的传统纹饰和民族标志的运用。
离明斯克胜利广场不远的Symbal.BY文创店近年来推出了衣帽鞋袜、定制银行卡、印花眼罩等大批基于传统特色的潮流设计单品。
与此同时,俄苏文学经典IP是俄罗斯以及整个前苏联地区文创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在畅销一时的《普希金和我们在一起》主题明信片中,“普希金”摇身一变,去超市购物、在剧场排队、去美术馆看展、和莫斯科人一起挤地铁。
在白俄罗斯独立书店出品的帆布袋上,“果戈里”踏着滑轮车淡定驶过白俄罗斯国家美术馆门前。
2019年,文学家巧克力套装成为大街小巷热卖的伴手礼,撕开包装纸,可以一边咀嚼印有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头像的巧克力,一边诵读包装背后马雅可夫斯基的名篇——“让每个黄昏/哪怕有一颗星星/在屋顶上闪耀!”
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阿赫玛托娃、布尔加科夫等俄苏文学代表人物被画家和设计师重新涂抹与诠释后,印在T恤、陶瓷杯子和围裙上,甚至被制成了风靡一时的红茶包。他们可能不曾料到,自己会成为这个商业化与资本化时代的潮流标签,并以这样一种全新的面貌,继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作者张严峻,系华东师范大学白俄罗斯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