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信托业务持续发展,业务形式不断创新,存在分类维度多元、业务边界不清、服务内涵模糊等问题,为促进各类信托业务回归本源,12月3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将信托业务分为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在分析人士看来,此次分类更加明晰了信托行业未来业务方向,促进信托行业回归本源,按照监管长期规划,不断压缩通道类业务、融资类业务规模,同时,提升信托公司投资类业务的主动管理水平,促进信托公司合规运营,持续提升标准化产品的规模和占比。
划定三类分级方向
信托业务分类有望更加规范清晰。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通知》,信托公司应当以信托目的、信托成立方式、信托财产管理内容作为分类维度,将信托业务分为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
针对每一大类业务,《通知》还细分信托业务子项,规范每项业务的定义、边界、服务内容和禁止事项,明确分类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工作要求。具体来看,资产管理信托按投资性质不同,又细分为固定收益类信托计划、权益类信托计划、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信托计划和混合类信托计划4个业务品种。
资产服务信托则按照服务内容和特点分为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行政管理服务信托、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风险处置服务信托及其他资产服务信托五小类,包含家族信托、资管产品服务信托等19个业务品种。而公益/慈善信托按照信托目的不同分为慈善信托和其他公益信托2个业务品种。
事实上,早在此次《通知》下发前,已有信托公司按照三类分级开始着手对相关业务进行调整。一位信托公司相关负责人此前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就曾透露,业内对信托业务分类改革也有预期,其所在的公司已经将业务重心转移至资产服务信托和证券投资信托领域。此外,公司也在风险处置受托服务信托和家族信托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未来也将会持续发力。
追溯信托业务分类试点的历史,早在2017年4月,原银监会下发了《信托业务监管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及《信托业务监管分类说明》(试行),启动八大业务分类试点改革,将信托业务归类为债权信托、股权信托、同业信托、标品信托、资产证券化、财产权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事务信托。
不过,随着近年来信托公司信托业务持续发展,业务形式不断创新,此前的信托业务分类体系已运行多年,与信托业务实践已不完全适应,存在分类维度多元、业务边界不清、角色定位冲突和服务内涵模糊等问题。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就提到,起草《通知》对信托业务进行重新分类并提出了相关监管要求,旨在促进各类信托业务规范发展,积极防控风险和巩固乱象治理成果,引领信托业发挥信托制度优势有效创新,丰富信托本源业务供给,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加快转型,为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认为,《通知》是除了“资管新规”以外,对信托行业影响较大的变革性文件。此次分类体现了监管对信托行业发展的前瞻性,摆脱对传统业务的路径依赖,是对信托公司“回归本源”业务方向的重大指引,有利于推动信托行业未来高质量发展。
有序整改存量业务
在规范信托业务分类的同时,《通知》也对存量业务提出整改要求。对于存量融资类信托,《通知》明确,信托公司不得以管理契约型私募基金形式开展资产管理信托业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展通道业务和非标资金池业务,不得以任何形式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承诺最低收益,不得以信托业务形式开展为融资方服务的私募投行业务,坚决压降影子银行风险突出的融资类信托业务。
为有序实施存量业务整改,确保平稳过渡,《通知》设置3年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后存在实际困难,仍难以完成整改的,可实施个案处理。信托公司应当结合自身情况,明确时间进度安排,存量待整改业务规模应当严格控制在2022年12月31日存量整体规模内并有序压缩递减,防止过渡期结束时出现断崖效应。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融资类信托规模在监管要求和风险防控压力下,自2020年二季度以后持续下降,2022年三季度末规模为3.08万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0.31%,环比下降2.8%。
“传统业务的压降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一位信托公司知情人士曾坦言,监管划定三类分级方向主要有两种原因,首先让信托行业找到区别于银行、券商等金融业态的特色,其次也为了避免信托业务和私募投行趋同化。《通知》的下发代表着监管为信托公司指明了未来发展路径。
谈及此次《通知》发布对于信托转型发展的影响,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认为,此次分类更加明晰了信托行业未来业务方向,促进信托行业回归本源,按照监管长期规划,不断压缩通道类业务、融资类业务规模,同时,提升信托公司投资类业务的主动管理水平,促进信托公司合规运营,持续提升标准化产品的规模和占比。有助于不断推进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能力、发挥信托制度优势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运用信托资产独立运营独立托管的特点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公益事业中去。
落实到信托公司个体来说,廖鹤凯进一步分析指出,只有根据自身及其股东的优势资源禀赋走出符合区域特色、行业特色、专业特色的道路,才能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在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发挥更大的比较优势,才可能在行业中或者行业的某个细分领域中开拓创新发挥引领作用,获得超额收益,提升行业地位。
北京商报记者 李海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