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溯一千年前,我们会置身于繁华的温州古城,穿过沧桑威严的水陆城门,眼前是节次比鳞、热闹喧嚣的码头与商铺,来自世界各地的船舶停靠、远行……
今天,在浙江温州瓯江边,一条望江路沿江水蜿蜒,躺在人们熙熙攘攘的脚下。
一年前,这里突然有惊人发现:数以十吨计的深埋脚下的龙泉青瓷、从瓯江曾远洋到大海的古沉船纷纷面世……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场景突然苏醒了!
今天(3月28日)上午,经过多轮激烈角逐,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是国内一年一度考古界的“奥斯卡”盛事——
有从远古人类辛苦求生存的旧石器时代到初见文明之光的夏商周,有从出台商鞅变法的议事大厅到云南滇池旁的益州郡……来自全国各地的22项考古大发现进行了激烈PK。
这次,浙江温州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获得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朔门古港遗址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发掘。
今天中午,橙柿互动联系了遗址项目负责人梁岩华、考古执行领队刘团徽,他们正从北京匆匆赶回温州。
针对这份荣誉,他们蛮低调,“这是团队努力的成果……”
发现《江山揽胜图》真实海港图景
城内店铺密布,百业齐全,沿街有河,舟船往来于海道与城市之间,城内酒楼、茶室、歌馆日夜喧嚣……这是元代名画《江山揽胜图》中对温州古城的栩栩描绘。
2012年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手卷《江山胜览图》以1.01亿成交。
700年前,元代界画第一人、温州画师王振鹏,在画中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大自然:以海、江、河、塘河诸元素,组成江南水系境域的温州“千年商港”山水城市特色。
画中局部,有一座古港口绰绰约约的影子:港口里古船林立,江面上千帆竞发……
那么今天,它到底在哪里?它就在温州人漫步欧江边的脚下。
在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朔门古港遗址项目负责人、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用了近20分钟时间,讲述了一段“千帆往来,海丝悠悠”的往事——
朔门古港遗址地处温州古城北大门——朔门之外,东靠海坛山,北邻瓯江,与江心屿双塔隔江呼应。
2021年10月,温州市鹿城区在实施望江路下穿工程项目时,有了惊人的发现!
大量的遗迹中,发现古城水、陆城门建筑遗存、成组的码头、甚至还有洗浴的浴所,里面的更衣室与沐浴室成组搭配,面积达100多平方米。
此外,还有木构栈道、干栏式建筑、水井等。
考古人员还惊喜发现了沉船2艘,从造型上看为宋代的福船,其中一艘残长12.4米。
现场的考古人员推测,这艘古船全长约20米。另一艘仍在发掘。
在传世名画《江山胜览图》里,温州人王振鹏描绘了这样的远洋大船:它们露出四根桅杆,那是元代最先进的四桅船,可张12帆。
船板用冷杉木制成,其吨位可达300吨左右。甲板下有60个小舱位,出海水手有200余人,一把大橹,就需要四个人操作。
在当时,最大的远洋船可达1200的吨位。
有学者研究,宋元时期温州史籍可见不少温州海商,其中有一个温州商人周伫,《高丽史》还为其立传。
他是一位亦文亦商的温州人,他所处的时代,中国的科技处在兴盛期,磁铁发展到磁针了,然后又出现了能够应用到航海的罗盘。
大船从瓯江上出发,开始远航各大洲,将温州漆器、陶瓷以及龙泉青瓷出口到海外,周伫随商船到了高丽(今朝鲜)。
因为文才出众,当时高丽致北宋、辽的外交文件多出周伫之手,直到1024年他在高丽去世。
海洋性的生计、信仰、经济结构,生成了温州海洋性地域特征,世代传承和滋长,塑造了温州人独特地域的海洋文化。
发现数以十吨计的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在古代史上曾远销海外。
海外的陶瓷学者将浙东的瓷器称为“celadon”,也就是青瓷。据考证,这个单词是源于马穆鲁克君主萨拉丁,也就是埃及人和阿拉伯世界,最先使用了青瓷这一表述。
那么,从古处州(丽水)源源产出的龙泉青瓷,是如何出港走上海上丝绸之路外销呢?
南宋洪迈的《夷坚志》和包恢的《敝帚稿略》中,似乎解答了其中的谜团线索:温州港周围居住的人群除了温州本地商人之外,还有倭商、高丽商人和昆仑奴等。这里的昆仑奴,是从事商业的外国人,销售的货物有龙泉瓷器、竹子以及布匹等等。
这也证明:温州在两宋之际、宋元之际、金元之际都是非常重要的港口。
遗址里出土的古代瓷器残片,数量之多,重量约十吨左右,九成以上为龙泉窑产品。
除了龙泉窑,还有其他窑系,比如建窑系的黑釉瓷、青白瓷,以及瓯窑的褐彩绘瓷等。一些器物形状完美,做工精美。
部分瓷器的外底,甚至留有古人的墨书。
这些以及数以吨计的宋元瓷片,和发现的形式各样的漆木器,年代跨度上千年,从北宋延续至民国。
成群码头、2艘福船、官用栈道、成片浴所……
考古发现证明:朔门古港规模大、体系完整、内涵丰富,为国内仅有、世界罕见。
龙泉青瓷在海外贸易中占有极重要地位,朔门古港出土海量的龙泉青瓷残片,实证了龙泉青瓷外销的海运起点和枢纽港。
温州人从朔门古港入海,走向世界,进而奠定了“天下龙泉”的盛世场景。
在这千年的时光中,以龙泉青瓷为主的各类商品,从瓯江出发,跨过山峦起伏的大陆走向浩瀚无涯的海洋。
瓯江江心的两座灯塔黑夜长明,永远指引着温州人乘风破浪……
从陆地到海洋……
考古发现,朔门古港遗址也是中国古代海洋工程建筑技术的杰出范例。
所见的古代码头,有月台式、斜坡式、栈桥式等多种类型。专家考证认为:这里可以看到,古人创造性地在海相、河相软质地基上,进行了建筑施工的“聪明”作法,还有类似海宁海塘“重力式石塘”的工程做法。
朔门古港遗址技术范例,都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工程技术史上难得一见的考古实例。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认为,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发掘意义非常重大。
它增加了一个原来鲜为人知的史实,温州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而且主要是出口龙泉青瓷的港口遗址,填补了宋代和元代两个时期港口遗址的空白。
遗址考古发掘揭示的遗迹,为今人展现了当时港口的生活场景。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副主席姜波教授认为,温州港在宋元时期繁盛一时,此后一度湮没无闻,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又扬名天下。
这次发掘的朔门古港遗址,立体呈现了温州古港货运码头的遗产景观。
历历在目的考古遗址,让人们仿佛看到了古代温州港“海舶云集”“帆若垂天之云”的历史景观,让在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的温州,平添了一份厚重的历史感。
有着航海基因的温州人,从这里走向了海洋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温州“对外开放”大事记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东瓯(温州)开始出现原始港口雏形。
西汉惠帝三年(前192)
东瓯国以东瓯为都城,海上交通有了进一步发展。
吴赤乌二年(239)
设横屿船屯,为当时江南主要造船基地。
西晋元康五年(295)
罗浮双塔始建,此为外来文化早期传入温州的历史见证。
唐上元元年(674)
始名温州,州名从此确立,辖区也基本固定。
唐会昌二年(842)
八月,中国商人李处人从日本值嘉岛驶温进行贸易活动,开辟了该岛直达温州的航线。
后梁初年
政府在温州设立“博易务”,管理对外贸易。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
温州始种占城稻。
北宋元祐五年(1090)
设官办造船场于城区郭公山沿江一带,置官兵252人,并雇有大批工匠。诏温州和明州岁造船以600只为额,两州岁造船额在全国名列前茅。
南宋绍兴元年(1131)
温州设立市舶务,开辟为对外贸易口岸。
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
十一月日本商人19人乘船携带硫磺、布匹前来温州贩卖。
南宋淳熙五年(1178)
周去非《岭南代答》成书,计10卷、20门、294条。全书记述与南宋通商的50余个国家名称、位置、国情和航海路线。
元至元十四年(1277)
设立市舶司,再次对外开放。
明洪武廿年(1387)
一艘泰国朝贡船顺道驶来温州进行互市贸易。
清康熙廿四年(1685)
浙海关在宁波建立,下设口15处,温州为其中一口。
清康熙廿七年(1688)
温州商船装载蚕丝、茶叶、瓷器、药材、纸张等运往日本长崎销售。
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平阳王永顺纸伞作坊开业。所产纸伞远销日本及南洋各地。
清光绪二年(1876)
9月13日,《烟台条约》签订,温州正式辟为通商口岸。
清光绪十一年(1885)
英籍新加坡甲板船特里克号开辟温州——香港——新加坡航线。
民国六年(1917)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建设东方大港的宏伟构想,对温州七里港有详细的规划蓝图。
民国十五年(1926)
温州纸伞获美国费城赛会一等金质奖。
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平阳“虎标牌”精制明矾,行销南洋。
1957年
2月21日国务院批准温州等18个港口对外开放。
1963年
8月11日,温州港列为对日开放港口之一。
1984年
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温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进一步开放。
记者 程潇龙 通讯员 罗汝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