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3月24日讯(记者 高萍)自去年底征求意见3个月后,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落地。今日,银保监会官网公布《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正式稿。并明确自2023年6月1日起实施,各信托公司则应在通知实施后30日内将存续信托业务分类结果和整改计划报送属地银保监会派出机构。
具体来看,《通知》将信托业务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强调信托公司应当严格把握信托业务边界,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展通道业务和资金池业务,不得以任何形式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承诺最低收益等,坚决压降影子银行风险突出的融资类信托业务。
信托业内人士表示,《通知》在强调信托公司回归受托人定位的基础上,对信托业务进行重新分类并提出了相关监管要求,将有利于促进各类信托业务规范发展。新规更加明确了信托业转型方向,新规落地将加速信托业回归本源,引领信托业发挥信托制度优势有效创新。
资产服务信托在三分类中移至首位
《通知》明确信托业务分类标准和具体要求,将信托业务分为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并在每一大类业务下细分信托业务子项。
具体来看,资产服务信托按照服务具体内容和特点分为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行政管理服务信托、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风险处置服务信托、经监管部门认可的新型资产服务信托等5小类,共19个业务品种。资产管理信托依据资管新规,按投资性质不同分为4个业务品种,包括固定收益类信托计划、权益类信托计划、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信托计划和混合类信托计划。公益慈善信托按照信托目的不同分为慈善信托和其他公益信托2个业务品种。
相比征求意见稿,《通知》整体变化不大,其中,将“资产服务信托”列在“三分类”首位。另外,将此前资产服务信托类别中的“其他资产服务信托”更名为“新型资产服务信托”。
金乐函数信托分析师廖鹤凯表示,将服务信托前置于资产管理信托,强化了信托服务属性,首次提出“新型资产服务信托”,增加了服务信托的包容性。用益信托研究员帅国让认为,此次正式文件中将资产服务信托业务的位置提前,进一步强化信托公司未来资产服务的能力,表明监管层鼓励信托公司做大做强服务信托业务,推动信托公司回归信托本源业务。
对于资产服务信托,《通知》按照资产服务信托的实质,对照资管新规关于破刚兑、去通道、去嵌套等精神,完善资产服务信托的分类标准和监管要求。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如,明确资产服务信托不得以任何形式保本保收益;不得为任何违法违规活动提供通道服务;不涉及募集资金。
另外,资管产品管理人作为委托人设立资产服务信托,信托公司仅限于向其提供行政管理服务和专户管理服务,且不得与资管新规相冲突,以防出现多层嵌套、变相加杠杆、会计估值不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等情形。此外,信托公司开展资产服务信托,原则上不得发放贷款,也不得通过财产权信托受益权拆分转让等方式为委托人融资需求募集资金,避免服务信托变相成为不合规融资通道等。
平稳过渡 设置3年过渡期
为有序实施存量业务整改,确保平稳过渡,《通知》设置3年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后存在实际困难,仍难以完成整改的,可实施个案处理。
通知明确,对于契约型私募基金业务,按照严禁新增、存量自然到期方式有序清零。对于其他不符合本通知要求的信托业务,单设“待整改业务”一项,有序实施整改。信托公司应当在准确分类基础上充分识别待整改业务,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时间进度安排,待整改业务规模应当严格控制在2022年12月31日存量整体规模内并有序压缩递减,防止过渡期结束时出现断崖效应。已纳入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个案处理范围的信托业务,应当纳入待整改业务,按照资管新规有关要求及前期已报送的整改计划继续整改。
就《通知》设置3年过渡期,廖鹤凯表示,新的分类需要信托业整体业务方向转型的配合,存量业务依然很大,而且之前风险业务处置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3年时间存量业务在大部分退出的同时还需要新的业务及时顶上,防止过渡期结束时出现业务断崖效应。
“信托行业经过10年的高速发展,传统业务到了瓶颈期规模受限,行业发展在经历数年的下行周期后开始企稳。”廖鹤凯进而表示,随着信托业务重新分类分类,信托公司发展方向正在重大转变,经营思路也有较大调整,对应的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和管理人才来开拓和指引业务发展。
此外,廖鹤凯认为,随着新分类的推进,信托公司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发展思路也有较大调整,信托公司角色面临转换,“买方”角色强化,“资产管理业务”会是未来较长时间信托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而诸多业务面临金融科技的介入和转换以适应金融行业高度科技渗透的新时期发展需求,这也是信托行业普遍的薄弱环节,需要较长时间做底层构架的投入和人员匹配。
在帅国让看来,信托公司应逐渐摆脱传统业务依赖,依托自身的股东背景及资源禀赋,进一步加强自身投研能力、主动管理能力、客户服务能力以及科技服务能力等,逐步打造信托公司新的业务支撑体系和核心盈利模式,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本文源自财联社记者 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