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杨凌融媒体中心】
择一事而终其生。穆建新已两鬓霜染,这是他奋战油菜田的时光印记。“油菜,就是他的‘娃’。一看到黄灿灿的油菜田,他甚至比见到自己的娃还开心。”在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试验基地见到记者,该中心良繁栽培研究室主任任军荣如是说。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第四届全国(杨凌)油菜科技大会现场观摩
默默无闻处,田间地头简陋的工作环境,孕育着全球最前沿的科研力量。作为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杂交油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油菜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陕西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987年,穆建新从新疆石河子农学院毕业。彼时的穆建新,就像一粒种子,撒入大地,静静萌生。
伴随事业中的沉醉与执着,加之精神上的干净与通透。穆建新至今一直从事油菜栽培、繁育技术研究与推广、分子设计育种研究工作,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长跑了30多年……
论文写在油菜地
“只有深入生产实际中,才能发现油菜种业存在问题。有次穆主任和我们一起调研时发现,当地一片油菜发红,拔起来发现油菜的根茎不太正常,后来经过研究确定这是根肿病,轻则造成油菜大幅减产,重则可能导致绝收。”据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植保研究室主任、陕西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李永红介绍,他们一行在汉中调研时,首次发现了被称为“油菜癌症”的根肿病。
穆建新认为,“搞农业科研,就得围着农民转!”
为了从根子解决这一难题,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成功育成秦优DK4、秦优1R、秦优2R、秦优3R等陕西首批抗根肿病油菜新品种,也解决了当地没有抗根肿病品种的历史。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2016年,陕西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成立后,作为该体系首席专家,穆建新组织科研团队、农技推广及种业企业人员,深入陕南、关中油菜主产区调研,了解生产和企业急需,这已成为穆建新坚持多年的“必修课”。
因为胸存悲悯之心,穆建新才与生于斯的农民们手足相连、命运与共。他表示,以往的油菜收获是“人工割、人工拉、人工打”,根据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生产必须实现机械化的现实,油菜品种也要适应机械化作业,推动品种选育由人工栽植品种向优质、高油、高产、耐密、抗倒、成熟集中适合机械化方向转变。
可堪骄傲的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陕西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育成了一批适宜于机械化收获品种,并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为了“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陕西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率先引进推广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根据陕南秋季多雨、播种困难,适宜育苗移栽,夏季收获茬口紧,适宜分段收获的实际,体系又积极引进和推广毯状苗移栽技术、割晒收割捡拾脱粒技术,不断提高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
“科学判断油菜产业发展态势,及时调整研究方向,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是穆建新的口头禅。
科技如何支撑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穆建新领衔的油菜体系又踏上了矢志兴农新的征程。
结合关中油菜生产实际,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全程机械化技术+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的“四结合”模式,油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增,机械化普及率逐年提高,生产效益显著提升。
近期,体系又在陕西关中的凤翔、岐山分别召开了“扩油增效-油菜玉米轮作高产高效模式现场观摩会”“关中油菜机收减损提质增效观摩会”,结合生产实际,引进推广新技术,促进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关中、陕南开展油-菜兼用品种推广,开发油菜菜薹,在陕北开展覆盖油菜种植试验,引导油菜多功能利用,提高产业效益……
△穆建新(右)为陕西省委组织部选派的第十批援藏干部、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副主任孔建赴阿里地区工作送上祝福。
与油菜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穆建新,对工作的热忱丝毫未减。近五年,陕西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现场会20多场次,科技示范推广面积约1000万亩,创造社会效益10多亿元。
“我们把穆主任当恩人,穆主任视我们如亲人。”采访中,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范家塬村村委会主任李浩林,对穆建新表示出了由衷的敬意。
汗水洒进黄土中
“我们要干好一件事,就是紧密联系油菜种业和产业发展实际,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解决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
△穆建新查看油菜长势
这,是穆建新的奋斗目标。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责任的担当、人性的光芒。
在穆建新的带领下,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组织联合省内外油菜科研单位,围绕油菜种业和油菜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开展技术攻关。重点围绕种质资源创制、重要基因挖掘、育种技术创新、重大品种选育、繁育与栽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开展工作。
这是一串光芒耀眼的成果:联合攻关选育抗菌核病、抗根肿病、抗除草剂、高油高产宜机收品种,育成秦优1618、秦优DK4、润普丰等。
这是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在育种技术研发方面围绕分子设计育种、生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等研发熟化,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种质资源创制和品种选育,推进从常规育种向智慧育种转变。
这是一股动力澎湃的气息:开展全程机械化等制种、生产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推广;积极倡导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育种成果转化,做大做强“陕西杂交油菜”品牌。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据:立足杨凌科技示范推广优势,搭建平台,组织召开四届全国(杨凌)油菜科技大会,每年展示来自全国19个省区200多个品种,线上直播观看突破30万人次,加强了产学研交流合作,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扩大了陕西省油菜新品种在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试验示范区域,先后组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0多个。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油菜育种研究领域,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取得了多项里程碑意义的成果,科研创新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一生只为一事来
成功者先计于始。为了解决难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问题,穆建新促成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2013年从大荔县镇许庄整体迁入杨凌。目前已建成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陕西油菜分中心、杂交油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中心,陕西省油菜科研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杨凌生物育种共享平台等6个平台,油菜分子设计育种等3个创新团队,陕西优质油菜原原种、原种繁育基地等3个基地等“5633”科研创新平台,科研、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
△关中油菜机收减损提质增效观摩会
“科技成果转化与收益分配,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如何让‘高冷’的科研成果走出高等院校的‘象牙塔’,走出科研机构的‘高楼阁’,走出专家教授的‘小抽屉’?我们一直在努力,也做了很多尝试。”穆建新告诉记者,为切实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坚持改革创新,在三秦大地率先实施《成果转化与收益分配办法》,完成考核考评制度,调动职工积极性。制定了兼顾成果主要完成人、完成团队及服务团队的贡献和利益的《成果转化与收益分配办法》及实施细则,及时兑现奖励。并建立健全考核考评制度,对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等进行激励。“只有鼓励产学研结合、联合攻关,才能多出成果、出大成果。通过改革‘顶层设计’,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及职工积极性、主动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运行十年来,经过栉风沐雨的努力,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在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技术创新、新品种选育等方面能力大幅提升。“秦杂油4号”是第一个含油量超过50%的国审油菜品种;育成我省首个抗根肿病“秦优DK4”、首个抗除草剂“秦优919R”、农业部重大潜力品种“秦优1618”、黄淮区高产品种“秦优797”(亩产385.5公斤)等重大油菜新品种,以及我省第一个耐热大豆新品种“秦豆2018”。
△穆建新(左)代表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进行“秦优797”品种权交易签约
“育成一个,转化一个,走俏一个。”作为“一把手工程”,在穆建新和种企负责人的“高位推动”下,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与陕西荣华、陕西鸿源等种企深度合作,积极拓展油菜品种市场。数据显示,年销售种子约50万公斤,年示范推广400万亩左右,新增社会经济效益5亿多元。
穆建新认为,充分利用“秦创原”机制,是加速育种成果转化的“关键一招”。2018年,他们牵头成立陕西油菜试验联合体,自2019年成功举办四届全国油菜科技大会,促成科企紧密对接,近五年来育成油菜新品种29个成功转让18个,树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典范。
十年辉煌,只是序章。“你既已满身光芒向我走来,我必定以星野万里赠你。”
这是穆建新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油菜花的花语。
大爱与国,情深为民,生命不息,追梦不止,穆建新的大半生已然与油菜紧紧连在了一起。作为重大项目主持人,他参与育成秦杂油7号、润普丰等杂交油菜新品种7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奖4项,专利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满怀对科研工作的赤诚之心,在工作中忘我投入,穆建新被评为杨凌示范区建设发展先进个人,荣获商洛市优秀“三区”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
“目前,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以及中央关于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决策部署,着力油菜产业提质增效及高质量发展。”据穆建新介绍,为广泛加强技术交流合作,他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旱区油料作物研究院”,与中科粮油(杭州)联建“高油酸油菜分子设计育种实验室”,与长安花粮油公司合作培育特色油菜品种,实施订单农业育种。在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试验示范油菜新品种,拓展“一带一路”和“上合”国家市场。
此外,他们还正积极探索建立“科研+转化+推广+孵化+共享+服务”六位一体的开放办所模式,利用现有条件,促进资源开放共享服务,打造秦创原农业板块改革的“样板间”。穆建新表示,“接下来,我们要向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杂交油菜研究机构’的目标砥砺奋进。”
太阳西斜,试验田里,穆建新长长的身影,正落在浪涛滚滚的油菜花海里,一阵清风拂过,一片光影闪烁。
记者:闫瑜涛
编辑:赵桃子
本文来自【杨凌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