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赵莎莎
2021年7月22日,科创板开市二周年之际,《财经》杂志联合科创数据研究中心(SMDC)在上海共同举办“国家情怀——2021科创之夜”活动,表彰总结过去一年为中国科创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创板上市企业、个人及科创服务机构。云岫资本获得了“2021科创板最具贡献机构”奖。
科技企业在技术、应用、产业生态上天然存在高认知门槛,如何甄别具备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正在成为许多投资机构成长的核心课题。
对于企业而言,融资更是一件极具战略意义的事,除了充裕的资金支持,对于产业资源往往也有着强烈需求。
因此,用产业思维推动企业资本配置成为共识,这带动着创业公司与投资机构的居间方“精品投行”向“产业投行”进发——以产业价值研究驱动挖掘项目;构建产业生态资源,促进上下游合作,在产业纵深里为企业创造价值;进而围绕核心企业和核心技术人才,助力产业整合与升级。
作为一家科技产业精品投行及投资机构,云岫资本2017年便开始押注硬科技,至今已帮助一百多家科技创新企业完成融资或并购交易,深度覆盖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AI、智能制造、企业服务、云计算等新兴科技产业领域。其服务的芯旺微电子、佰维存储、星河动力、天机智能、亿芯源等项目均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
近日,《读数一帜》与科创数据研究中心(SMDC)独家对话云岫资本创始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高超,探讨如何更早发掘潜藏水下的优质科技项目,以及未来硬科技领域哪些赛道行业更值得被投资。
高超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精品投行的开拓者之一,曾任清科资本合伙人,拥有10余年精品投行业务及管理经验,带领云岫团队完成超140笔融资及并购交易,累计交易金额超300亿人民币。
《读数一帜》:为什么在2017年消费互联网如日中天的时候开始关注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
高超:当时互联网高度渗透在各大消费场景中,差异性日渐缩小,O2O呈现一片红海。我们也因此有些迷茫,开始思考什么才是创新创业的真正价值,下一个时代真正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我们做了深入研究,发现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浪潮,它将广泛地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是一个确定性的长期投资机会。而数字化智能化背后的基础技术是算力,这让我们关注到了以AI芯片为代表的半导体领域。
得益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2017年完成了第一笔半导体交易,一家新兴的边缘计算芯片公司。我们也在同年开始服务智能机器人企业,这些当年的冷门领域如今都炙手可热。
《读数一帜》:云岫资本是如何甄别投资半导体等科创企业的?
高超:科技公司的本质是为客户提供基于核心技术的产品或服务,而不是卖技术。所以我们对半导体等硬科技企业的判断主要基于两个视角,一是产业赛道,二是核心团队及对应的核心技术门槛。
半导体是信息技术产业的上游支撑产业,与下游应用息息相关。因此我们首先关注AI、数据中心、手机、汽车等下游需求巨大的产业链,在其中寻找代表未来的底层技术方向。比如随着数字化的全面渗透,数据中心将迎来快速增长,我们围绕数据中心思考其中具有核心技术门槛的产品有哪些,从而陆续布局存储主控芯片、GPU、DPU等细分领域公司。
2018年,中兴事件爆发,国产替代刻不容缓。我们对半导体产业链进行全面的深度研究,重点关注其中国产化率最低、最“卡脖子”的半导体设备及核心组件、半导体材料、EDA等工业软件,以及高端数字和模拟芯片等大芯片。
《读数一帜》:确定赛道后,如何寻找有望成为行业龙头的企业?
高超:团队的科研能力和量产经验很重要。大部分科技产品,99%的技术原理大家都能够知道,最难的是1%的工业量产经验,这需要几十年的积累。
因此,在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有两类团队值得关注,一类是行业领军人物带领的从某家成功公司或高校实验室出来的成建制团队,他们站在巨人肩膀上,能够快速产出创新成果;第二类,对于非常创新的领域,最好的组合是学术精英搭配极具量产经验的行业老兵。
《读数一帜》: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并购也是重要的退出路径,您如何看待半导体等硬科技行业的并购趋势?
高超:去年全球半导体并购非常火热,英特尔、英伟达、Marvell等全球巨头都围绕自身战略布局进行了几场高达四、五百亿美元的巨额并购。
国内半导体领域仍处“群雄逐鹿”期,但龙头效应凸显。资金、人才、客户等多重资源正在涌入大芯片的龙头企业、细分赛道的头部企业。目前在国内的三、四千家芯片公司中,预计有50家将在10年后成为上百亿美元市值的公司,这个过程中会发生许多并购整合,主要源于三方面的因素:
第一,行业头部公司市值较高,有动力装入新资产来支撑估值;第二,并购是芯片公司扩大业务规模的重要方式;第三,科创板小市值公司的未来流动性可能没有那么好,投资人通过大公司并购提前退出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读数一帜》:遇到“专精特新”的细分领域科创企业,厘清核心技术真实性、含金量并不容易,云岫资本是如何研究这些“科创小巨人”的?
高超:工信部公布的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中高端产业领域,这也是我们自2017年开始重点关注的领域。
科技投融资的门槛极高,不仅需要懂技术,更需要具备清晰的产业认知,了解上下游的价值链条、行业趋势、赛道竞争格局,所以组建专业团队是我们构建科技产业投行的第一步。
云岫投研团队汇聚了多位材料、半导体、量子信息、光学等名校理工科博士,以及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华为、西部数据、应用材料等产业端的专家,掌握第一手的行业资料,对科技产业有深刻理解。
我们每日跟踪分析半导体、新材料、智能制造、企业服务等领域的政策、技术、产业动态及投融资并购事件,定期对细分赛道做深入研究和产业调查。每一个融资项目背后,都至少有一份成文报告。
以半导体为例,我们每半年发布一次《半导体行业投资解读》。今年6月,还将EDA/IP、设备、材料、制造、芯片产品等半导体产业链关键环节的400家头部公司梳理成产业图谱,在集微半导体峰会上与行业同仁分享。
同时,云岫建立了覆盖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头部科技公司、产业龙头,以及投资机构、律所等咨询服务机构的智库网络,在具体行业或企业问题上也会与智库专家进行咨询与探讨。
《读数一帜》:云岫是如何寻找标的企业的?是对各个环节逐一挖掘,还是有针对性地布局产业链单个关键环节?
高超:无论投资机构还是投行,都是在为产业服务,这是投资的使命。因此,我们以“产业投行”为经营理念,致力于以产业、资本融合视角挖掘产业链各环节头部项目。
我们会在整个数字智能产业里定义关键领域,继而深入产业,梳理产业链中的高价值环节,再在细分赛道中寻找有潜力成为领军企业的创新公司。
比如,存储产业链中,我们在芯片设计领域服务了英韧科技(存储控制芯片)、恒烁半导体(NorFlash公司),在新型存储器方向服务了昕原半导体(ReRAM),在模组领域服务了佰维存储(消费级SSD厂商)、忆恒创源(企业级SSD),在云存储里服务了焱融科技(企业及存储软件)。
汽车产业链里,我们服务了芯旺微电子(汽车半导体)、富特科技(新能源汽车Tier1厂商)和联博精密(汽车电机定转子)、西恩科技(锂电池回收厂商)以及易控智驾(无人驾驶运营商)等。
在机器人领域,云岫服务了天机智能(工业机器人)、艾利特(协作机器人)、擎朗智能(服务机器人)、Trifo(家庭机器人)以及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等众多细分领域龙头公司。
金融科技方向,我们服务了异构大数据分析平台炎凰科技(异构大数据分析平台)、金融认知计算引擎感易智能(金融认知计算引擎)、AI客服机器人赛舵智能(AI客服机器人)等。
完善产业生态的布局过程中,云岫资本也能够作为桥梁,帮助各家企业在业务上实现协同与合作。
《读数一帜》:从未来3-5年的国内硬科技发展趋势看,哪些赛道行业更值得被研究、投资?
高超:从硬科技产业驱动因素看,我们认为需要重点关注国产替代和前沿创新两大方向。
国产替代旨在构建稳定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对于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先进技术领域的“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包括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半导体设备、EDA等工业软件、半导体材料、高端数字和模拟芯片等,需要举国之力加速发展。
现有的全球供应链格局是全球无数公司经过几十年发展而来的,我们没办法什么东西都自己做,需要重点开发关键组件和最新的技术路线,使得我们可以对别人“卡脖子”,同时在新技术上保持领先,实现弯道超车。
硬科技领域中,我们重点关注和研究四大方向: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包括半导体、人工智能、IT基础设施等;二是智能制造领域,包括机器人、智能汽车产业链、重大技术装备、高端仪器设备、航空航天等;三是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包含氢能与储能、高端新材料等;四是前沿硬核科技领域,包括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
《读数一帜》: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对科技产业会有怎样的影响?
高超:北京证券交易所是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又一次重磅改革,是打造科技创新创业体系的重要一环。北交所的设立,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型的科技企业打通了更具流动性的直接股权融资通道,也为科技领域早期投资机构创建了更便捷的退出通道,必将激发技术创业者的创业热潮和早期投资机构在科技领域的布局热潮。
《读数一帜》:云岫资本未来还将如何服务科技创新?
高超:成立6年来,云岫已服务140多家科技创新企业,其中20多家企业拟在3年内申报科创板。
未来我们会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扩充科创企业储备库,为科创企业提供更为专业系统的梯度培育服务。
对于早期项目,云岫将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与硬科技早期项目的孵化。通过聚集的产业资源,在早期阶段就帮助到科创公司。
对于成长、成熟期项目,云岫将为其提供深度精品财务顾问服务,链接顶级财务资本、产业资本及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云岫还成立了专业的硬科技并购团队,可以广泛参与到科技上市公司基于并购的产业整合中去。
云岫也会通过直接投资,更深度陪伴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基础硬核软件等中国硬科技产业细分领域领军企业稳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