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家庭原因,需要给孩子办一张某银行的银行卡。附近有一家刚刚重新装修好,于是赶在假期开始前去办理这个业务。
重新装修的银行环境看上去还不错,原来冰冷的金属排椅都换成了小沙发,围成一个四方型的小圈,沙发间还有一个小桌子,起到区隔作用,也能方便用户放置水杯等物品。另外银行还增设了一些智能柜机,方便办理一些简单的业务。大屏幕上显示着叫号的顺序和理财业务的广告。整体看上去还蛮不错的样子。
门口保安大叔根据我的需求给我拿了号,开始排队……
由于给未成年人办卡在该银行属于比较偏门的业务,大堂经理特地过来查看了我携带的资料是否符合要求,另外还跟我说给未成年人办卡需要10元钱工本费——现金,如果没有可以去附近小超市兑换。对于一个许久不刷银行卡和用现金的人来说,这10元钱的确有点麻烦。出了门,跑了几家超市和小店,都无法完成现金任务。抬头见到马路对面有个卖菜的小摊贩。哈!那位阿姨肯定有现金。终于,扫微信支付换来了两张皱巴巴带着泥土芬芳的五块钱。
回到银行,继续等待……
新进的智能柜机隔了两个小空间,前面排了几个人,还有工作人员大声地用本地话为客户解释着操作步骤。看了一下叫号的屏幕,智能机也在叫号的范围,与柜台人工服务享受同等待遇。新机器应该能够办理一些常规业务的。但是由于来本行办理业务的客户大多数都是附近的老年人,应该主要是一些退休金和医保业务。于是老年人和新机器的矛盾凸现,银行不得不再安排了一位工作人员在旁帮助客户操作机器。这样银行没有省下那个柜员的人工,反而还多出了一台新机的成本。
出于职业病,总要去坐坐新沙发的。沙发没啥大毛病,就是和一圈阿姨大叔围坐,脸对脸有点尴尬。于是取出手机开刷。旁边的小桌子空着,于是想要拿手搁在上面省点力气。没想到一放上去,桌子就垮下来了……什么毛病?原来小桌子是独立的一张C型桌,下平面插在沙发下面,但是C型的下弧线过大,前端受力之后,就直接垮下来了,虽然后面的底脚撑在沙发底面不会倒下来,但是也是让人吓了一跳,看来本款设计师并没有试体验过自己的设计。小桌子最好在底部圆弧处做个小撑脚以降低安全隐患。
等了差不多半个多小时样子,终于轮到我的号了。柜员看上去是个新人,对于我的这个冷门业务应该没有操作过,开始寻求上级支持。大堂经理及时出现,帮助新人一起办理我的业务。反正流程还是一如既往的繁琐:相关证件的拍照,一张张的表格需要签字确认,还有一些电子化辅助用电子签名和指纹确认、设置密码等等。做到办卡时,突然问我要不要软卡存折,这个不用10块钱的工本费。这……我刚才不是白跑了吗?还是硬卡吧,好用一些,比较符合个人使用习惯。然后,也没问我收钱,就把卡给我了,说10块钱可以暂时欠着,有钱了会自动扣掉。呃……我还是把这十块钱存掉吧,省得欠你们钱不好受,而且这两张皱皱的票子我带着也不方便啊。终于,又花了大半个小时搞定了我的业务。
期间发现,他们桌边的打印机,为了要节省桌面空间,选用的是一种立式的打印机。但打印出来的纸张下面没有托架,柜员必须要在一旁接着,不然就全掉到地上去了。这使用体验也会影响柜员的效率。看看他们的桌面也的确蛮挤的,除了桌面打印机,还有必须的电脑显示器及键盘鼠标、点钞机、桌面身份证识别器、摄像头、话筒、临时放置钞票的架子等好多器材设备,桌面的合理规划也很重要啊。感觉可以有专业厂商去开发一体化设备,帮助柜台人员改善桌面环境、提升效率。于是突然发现问题又绕回到了前面的智能柜员机那边。人工服务和智能服务两者应该如何更好地结合,帮助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这个应该是个可以深入探讨的话题。
总之,银行在更新换代的同时,也应该考虑自己的主要客户群体的操作习惯和体验,与第三方设计公司和智能设备公司规划设计好自己的线上线下服务和场所,让客户能够感受到超出期望的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