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晨光
“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近年来企业应收账款规模逐年扩大,账期越来越长,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经营难、经营贵的问题比较突出。” 近日,平安银行总行公司业务总监、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创新委秘书长李跃接受界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
继1.0和2.0之后,供应链金融进入3.0阶段,不同类型企业如何找准自己在供应链金融生态中的定位?金融机构应该如何更好发挥自身的作用?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痛点明显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到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增长11.82万亿元,累计增长168%,而同期营业收入只增长了51.7%。从账款回收期看,2021年相对于2011年多增加了19.7天。
据了解,这些数据一方面显示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规模在不断增长,更为重要的是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回款压力在增大,各类供应链金融服务还不充分,成本效率还有待提升。
实际上,从政策环境的角度来看,供应链发展恰逢其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供应链金融开始进入全新的3.0阶段。
此前供应链经历了两个发展过程。首先是以“1+N”模式为主的1.0阶段,供应链金融以中心化、线下运作为主要特征,基于核心企业主体信用叠加自偿性的交易信用,属于初创和探索期。
当互联网时代来临之际,供应链金融开始进入以平台化、网络化为主的2.0阶段,即围绕互联网技术打造线上综合型服务平台成为行业主流,核心企业信用、自偿性交易信用开始与大数据风控相结合。
李跃指出,进入全新的3.0阶段,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产业互联网,基于物联网、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以更广泛的数据获取和集成能力,构建更开放、智能、实时的系统平台,模型化、自动化的业务模式不断在特定行业、特定场景中落地运用。
平安银行行长胡跃飞此前就公开表示,持牌金融机构应发挥资金成本、风控经验、产品组合优势,为供应链提供结算、融资、财资管理、避险等系统化的综合解决方案,特别是要从不同行业、不同场景需求出发,为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提升整条供应链的融资能力和资金管理水平,提升支付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进一步畅通和稳定上下游产业链条。
金融机构应找准切入点
李跃表示,在当前的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应该通过联盟体系把尽可能多的主体和能力整合起来。比如说一些行业协会、一些在产业垂直赛道里面做系统平台的机构,还有一些做数据集成的企业。
“随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深入推进,供应链金融在稳链、补链、强链、延链等方面作用日趋明显,供应链中的每个参与方都能够在里面找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找到自己的收益。”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具备开放整合的思维,即把金融产品拆小拆细,实现标准化、组件化。李跃认为,在理想的状态下,设想的供应链金融生态中,银行可能提供的并不一定是一种贸易融资的信贷产品,也可以提供账户里面的服务,或者提供一种保函类、票据类产品,这就意味着,贷款并非是必然选项。
在李跃看来,供应链金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线上化和数字化,但数字化不等于不需要传统条件,“比如说传统供应链,库房里面存放货物,定期要派人去巡库,并不是说现在通过摄像头监控,就没人巡库了,其实是原来1个人一年只能选10个库房现场巡库,但是通过技术手段,线上、线下相结合,可能实现一年100个库房的巡库,这就意味着,在技术提升的条件下,效率相对而言会更高。”
这就相当于从最前端的线上开户,到业务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合同签署、抵质押登记、放款操作,还有催收、预警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数字技术的全覆盖。
“跟客户一起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即是要把很多产品打散打通,以开放的方式进行赋能。”李跃认为,除了拓展服务形式,生态建设还需要探索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之间的共赢空间。
平台科技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优势是创新动力和能力强,在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物流监管领域,新的科技运用带来了效率和成本的改善,未来应继续发挥科技创新能力。
据李跃介绍,仓储及物流企业连接制造和消费,则是供应链生态中最重要的外包主体,物流效率决定流通效率,物流成本高低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供应链管理成本的高低。
数据统计显示,中国的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已经是美国的2倍以上,每吨货物的运输成本比美国低47%,仓储成本比美国低40%。未来仓储及物流企业要发挥货物运输、仓储、质物监管优势,深度参与供应链金融服务。
李跃补充道,物联网建设是金融机构未来在建设供应链金融中的重要方向,其中就涉及到多个市场主体的参与。首先是物联网卫星通信技术和物联网终端的铺设,帮助生产企业实时掌握经营情况,反哺全景的经营视图。
“其次是和供应链场景方、数据运营商、软件服务商、互联网平台、PE/VC机构等客群的合作,双方开放客户、技术、基础设施等资源,拓展服务客户的深度和广度,并在当中找到可持续的利润增长空间。”李跃说。
据悉,平安银行于2019年推出“星云物联计划”。截至今年6月末,“星云物联计划”已在智慧车联、智慧制造等六大产业领域落地20多个创新项目,服务客户超18000户,接入物联网终端设备超1250万台,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生额累计超46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