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朝建省至今,安徽省会经历了多次变迁,是我国省会变动最大的省份之一。
一、
安徽有长江、淮河横跨南北,自古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是一块人杰地灵之地。
1368年,安徽人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后,将南京附近的淮北、淮南、江南等地区划为一个完整的一级行政区,隶属于中书省直接管理,其地盘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的全境。
这个地区在朱棣迁都后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南直隶。
在整个明朝,南直隶的经济和文化都是全国的龙头。全国的田赋收入有十分之三来自这里,全国的进士更是有超过一半来自这里,“南直隶”就是一个巨无霸般的存在。
1645年,清朝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但其依然在经济和文化上保持着全国领先的地位。让清朝统治者感到头疼的是,这一地区的抗清斗争尤为激烈。
所以清朝有必要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顺治年间,清廷罢江南布政使司,分置左、右二布政使。其中左布政使司驻江宁,右布政使司驻苏州。
康熙初年,清廷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分设江苏、安徽两省。安徽巡抚、安徽按察使司也在安庆府成立。安庆自此成为安徽省省会。
从此安徽下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颖州八个府及滁、和、广德3个直隶州。
江南分省后,当时的安徽和江苏两兄弟仍是全国最富硕的省份之一。即便是今天经济发展不如江苏的安徽省,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每年所上缴的赋税都排在全国前五位。
作为安徽省会的安庆,一直和武汉、南京等城市并称为“长江五虎”,清朝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安庆军械所,就设在安庆。这个军械所造出了中国自己的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轮船,是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
抗日战争中,安庆沦陷,安徽省政府被迫迁往金寨、芜湖、合肥等地。抗战胜利后, 国民政府于1945年12月将安徽省会迁到合肥。
解放战争中, 安徽省会又经历了数次搬迁,安庆、芜湖、屯溪都曾短暂地当过安徽省的省会。
二、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合肥。当时安徽南部许多地区还未解放,所以中共中央临时在合肥设了皖北行署,并在合肥附近的肥东成立了渡江战役总指挥部。
严格来说,解放战争期间,安徽一省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省会城市。这是因为安徽南部和北部解放的时间有先后, 所以北部和南部分别成立了不同的二个行署。
其中皖北行署驻地在合肥, 皖南行署驻地先在屯溪, 后迁往芜湖, 二者均直属华东局,但都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安徽省会。
这种状况持续了的时间并不长。1949年2月16日, 中共中央华东局向中央报告, 准备在合肥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和省政府, 决定以宋任穷为省委书记兼省长,曾希圣为安徽省军区司令员,省委办公地点设在合肥洪家花园旧址。但中央认为此时时机尚未成熟, 仍保留皖北和皖南两个行署为宜。
曾希圣
当然中央并不是不准备成立一个统一的安徽省,所以到了1951年12月条件成熟时,华东军政委员会决定皖南、皖北两个行署都迁至合肥办公,这也表明,新一届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即将成立。
1952年1月2日, 中共安徽省委成立, 皖北和皖南两行署合署办公, 行使省政府的权力。同年8月7日, 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撤销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
8月25日, 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市正式成立, 合肥成了新安徽的省会。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天,安徽省的省会一直都设在合肥,再也没有变过。
这并不是历史上合肥第一次成为安徽省的省会。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太平军势如破竹,于1853年攻克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清政府只得将安徽省会北迁合肥。这也是合肥第一次成为安徽省的省会。
但是这次合肥担任安徽省会的历史并不长。1861年清军占领安庆后,安徽省会便迁回安庆。直至清朝灭亡,安庆一直仍然是安徽的省会。
三、
客观地说,当时安庆的地位和规模,远远高于合肥。
自清朝江南省分治后,安庆便成了安徽省的省会,是安徽巡抚以及安徽按察使的驻地。乾隆二十五年,安徽布政使衙门又迁到安庆,安庆成为了整个安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有清一代,来自安庆的桐城派统治了中国文坛二百多年,涌现了诸如方苞、姚鼐、刘大櫆等大家。
乾隆年间,来自安庆的著名戏曲大师程长庚率领“四大徽班”进京,徽剧经过与昆曲、秦腔以及民间曲调的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庆也算是京剧的故乡。
更不要说在清朝“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中,安庆成为洋务运动的“主战场”和近代中国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安庆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安徽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个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也都诞生于安庆。
安庆不仅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建设,也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发祥地之一。1907年革命党人徐锡麟在这里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准备与秋谨在皖、浙两省同时发动起义,但不幸失败,徐锡麟慷慨就义。
1908年,安庆爆发的马炮营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正是安庆这座城市打响了新军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奏响了辛亥革命的前奏。
清朝和民国时期,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安庆五座城市的经济非常繁荣,在当时是中国长江流域城市经济的领头羊,并称为“长江五虎”。
在很长一个时期,“长江五虎”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优势。只是到了现代,其他四座城市仍然保持着迅猛发展的势头,安庆却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逐渐衰落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安庆的繁荣和衰落,都源于它独特的战略位置。
安庆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军事重镇,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这称。
正是由于地理位置特别重要,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和湘军围绕着安庆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断断续续打了七八年。最终湘军击败了太平军,攻陷了安庆。
可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却摧毁了安庆,这座城市在点火的荼毒下,变得满目疮痍。加上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占安庆后,在安庆烧杀掠夺,再次摧毁了这座城市,安庆也走向了平庸和没落。
近代交通的变化,公路铁路兴起,使水路的优势有所下降,安庆的扼守长江的交通优势受到很大削弱;加之其本身地处偏远,外围交通发展不利,所以安庆的发展一直不顺利,被其它“四虎”远远抛在了身后。
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起合肥来,当时的安庆还是领先不少的。
四、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合肥既不靠江,也不沿淮,在当时那个公路、铁路和空中运输都不发达,对水运有着强烈依靠的年代,合肥在这方面并无优势。
当时的合肥,仅仅是一座小县城,连栋像样的高楼都没有。
合肥如今繁华的淮河路,当时路的两旁散落着一些低矮平房;九狮河也仅仅是一条又脏又臭的“龙须沟”。
所以选择合肥当省会,当时有些安徽的干部和群众都不太理解。很多人认为,即便不把省会放在安庆,也该放在另一沿江城市芜湖,怎么轮也轮不到合肥这个小县城吧?
芜湖位于长江沿岸,交通便利,是安徽第一个开放的通商口岸,是也是当时安徽的第一大城市。
这种看法并不只存在少数人头脑中,中央也听到了消不少关于安徽省政府到底设在哪里的争论。
甚至连时任安徽省省委第一书记的曾希圣,都产生过“合肥交通不便,不如把省会迁到芜湖去”想法。
因为合肥当时的交通不发达,曾希圣有一次需要乘飞机前往北京开会,但当时天降大雨,飞机居然无法在过于简陋的合肥三里街机场跑道上起飞,曾希圣只得从蚌埠改乘火车绕道徐州,再赴北京开会。
这件事之后,曾希圣也成了“将省会搬出合肥”这一看法的支持者。
这次小事故之后,曾希圣给中央和毛泽东写过一封信,谈到了请求迁移省会的想法。收到信件后,毛泽东极为重视,老人家向来主张“不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于是在1958年九月,毛泽东亲赴安徽视察,顺便解决一下安徽省会之争。
五、
毛泽东是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战略大师。他向来认为,凡事从最困难、最坏处准备,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一个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是要始终坚持的。这种思维,是其他人不具备的。
1958 年 9 月 16 日下午,毛泽东乘船从湖北武汉抵达安徽安庆,在安庆参观完安庆一中和安庆钢铁厂后,马不停蹄地坐车去合肥,晚上下榻于省委稻香楼宾馆西苑。
当晚,毛主席利用为“安徽大学”提校名的机会,给时曾希圣回了封信:“曾希圣同志:校名遵嘱写了四张,请选用。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骄傲,以为如何?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比较适宜,以为如何?毛泽东,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
毛泽东将安徽省会留在合肥,主要是基于当时国际形势的考虑。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对新中国抱有敌视,台湾岛上的国民党蒋氏集团也一直叫嚣着反攻大陆。
安徽地处长江咽喉地带的战略要冲,如果把省会放在安庆或者芜湖这样的长江边上的城市,有着很大的战略安全隐患。
一旦失守,敌人依靠长江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很快地顺水而至武汉,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拿下我两座省会城市。
但把安徽省会设在合肥的话,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合肥东、南、西是山区,北部是平原,不管军队东进、西进,还是南下集结,地形都最为理想。
加上合肥位于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能够缓冲敌军的机械化兵团的进攻,军事价值极大。
把省会设在合肥,有利于将安徽其它地区的资源向合肥集中,安徽省到时就是一个很好的军事缓冲区。
毛泽东一向站得高,看得远。他坚持把安徽省会放在合肥,考虑的不止是经济发展,还考虑了政治、军事等方面,可谓是居安思危。
毛泽东的这封信,重点在“为皖之中”和“从长考虑”这八个字。前一句是点明合肥的战略地位,后一句是老人家居安思危,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的反映。这种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是绝大多数人都不具备的。
即使不打仗,由于安徽是一个长江与淮河贯穿南北的省份,处在皖中地区的合肥,也可以兼顾南北,辐射周边。
同时安徽又是一个皖北、皖中、皖南三种不同特点的文化交汇的省份,处于中间的合肥成为省会,能够起到更好的聚合作用。
这一点,是地处皖西南及皖东南的安庆与芜湖不具备的。在文化的聚合上,安庆也好,芜湖也好,都无法与合肥相比。
六、
毛泽东选择合肥后,合肥从几乎一张白纸做起,开始了它的腾飞。
合肥成为安徽政治中心后,安徽的工业、公路、铁路等都集中到了合肥,合肥逐渐成为了全省的经济中心、交通中心。
合肥地势平缓,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西部的肥西县、东部的巢湖市,及南部的庐江县一带,市区则十分低平,没有大江大河,十分适宜城市建设。
2019年11月8日,科技部发布了2019年“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结果,合肥与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一道,荣膺十强榜单。已是合肥连续第三年进榜。
近年来,合肥的发展有目共睹,从“家电之都”“中国声谷”到“IC之都”,再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带领着安徽腾飞。
2020年,合肥GDP再创新高,经济总量位居第九,达到10045.72亿元,成功跨入全国省会经济10强。
这座1995年GDP仅有167.58亿,排在全国第9、名的城市,只用了25年,便让GDP成功翻了56倍,并且在人均GDP、工业、科创等多个方面一直保持着领先优势。
近年来,安徽“做大”合肥都市圈的步伐明显提速。合肥也提出,“引领带动合肥都市圈做强做优,着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争当‘优等生’。”
从长远看,合肥位于长三角西部,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等城市的不少产业,都正在向合肥转移。如今合肥已被列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之一,将成为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辐射的前沿。
雄心勃勃的合肥,在迈入万亿城市俱乐部之后,把打造享誉全球的科创名城,当成了“星辰大海”。
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说:“要敢于同国际先进城市比,拉升标杆、奋勇争先,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力争用3到5年时间再上一个大台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争当享誉全球的科创名城。”
合肥取得的这一切成就,追本溯源,都源于毛泽东同志当年的高瞻远瞩。合肥也没有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合肥的未来,必将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