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了2023年2月份的全球货币支付占比,其中,美元的支付占比升至41.1%,欧元略有下降,跌至36.43%,随后是英镑、日元,分别占比达到6.58%、2.98%,位居全球货币支付占比前四名。
目前来看,美元仍然稳居全球货币支付的榜首,这些年的比例一直稳定在40%左右,今年2月的占比再度提升,欧元仍然位居全球货币支付第二名,英镑和日元的变化也不大,表现比较稳定。
这四大货币背后是美国、欧盟、英国、日本,都是全球的发达经济体,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阶段,迈向了发达社会阶段,因此金融服务业非常发达,其法定货币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其中,美元一直是二战后的全球货币体系的最大受益者,先后经历了与黄金挂钩、绑定石油的两次重大全球金融事件,美元逐渐占据了全球货币体系的核心位置,成为全球流通货币。
但是,美元如今演变成了“美元霸权”,正是因为美元的全球流通地位,美国利用美元加息、降息的进程“收割”全球他国财富,一次次在经济危机中安稳度过,还利用美债“吸收”各国投资,负债发展自身经济,导致债务雪球不断触及债务上限。
无论是拉美经济危机,还是亚洲金融危机,美国都借助美元加息“收割”了别国几十年积累的财富。去年3月,美国开始加息,正好借助地区冲突的影响,导致欧元汇率暴跌,大量财富回流美国,连欧盟都被收割。
所以,美元霸权导致了“天下苦美元久矣”,谁也不想几十年的财富积累被美国一朝就洗劫一空,于是各国开始了“去美元化”进程。
在SWIFT公布的最新货币占比中,人民币2月的占比为2.19%,排名全球第五。回首过去一年,人民币的国际支付比例稳定在2%左右。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我国的国际支付比例只有2%?要知道,这是SWIFT公布的统计结果,SWIFT是全球最大的国际跨境信息传递服务系统,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有全球1万多家银行机构参与其中。
但是,SWIFT并不是唯一的,况且也不负责资金结算和支付,我国有属于自己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CIPS可以提供包含信息传递、支付结算的一站式服务,只是规模还比不上SWIFT,目前我国的CIPS有全球1000多家银行机构参与,覆盖全球109个国家和地区。
虽然我国的人民币跨境结算系统起步时间晚,但是既可以传递报文服务,也可以实现资金的支付结算,功能更加齐全,系统交易增长速度飞快,目前仍然有一部分参与机构仍然需要通过SWIFT来实现报文传递。
2023年以来,伊拉克、巴西等国都宣布将采用人民币实现与我国的贸易结算,与俄罗斯、沙特的能源贸易也将逐渐实现人民币结算。东盟十国也在讨论使用非美元货币进行贸易结算,印度也在4月1日宣布与马来西亚的贸易采用印度卢比结算,绕开美元。
全球货币支付正在经历大洗牌的前夜,各国都在积极推动“去美元化”,量变引起质变,一旦美元被更多国家“抛弃”,美元霸权将真正走向瓦解。同时,我国也在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向前,未来人民币的国际支付占比提升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