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甘蔗汁的清香味从洪家甘蔗糖厂扑鼻而来,白白的炊烟透过窗户袅袅升起,正逢下雨天,淅淅沥沥,但丝毫不影响工人在屋内精心熬制,蔗糖香味让人忍不住吞津咽涎。洪家村甘蔗糖厂是昌江区丽阳镇的扶贫产业,不少贫困户从中找到了归宿,提高了幸福感。蔗糖不仅甜在嘴里,还甜到每个人的心里。
洪家村是行政村,位于昌江南岸,在昌江区丽阳镇西南约3公里处,距206国道4公里,由洪家和彭家两个自然村小组组成,辖区面积为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653亩,国家公益林为2070亩,水库面积为280亩,以种植水稻和甘蔗为主。现有村民328户,人口共1486人,均为农业户口,村级集体收入为零,属集体经济薄弱村。在2016年被评为市级贫困村,2017年退出行列,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88人,截至2019年底,已脱贫24户。靶向施策,持续发力,精准脱贫,1月15日,记者走在洪家村的道路上,目之所及的是整洁干净的乡村环境和村民脸上致富奔康的自信。
精准扶贫送来“甜蜜产业”
只有产业才能增强扶贫后劲,坚定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洪家村地势相对较低,又临近昌江河,常年发生内涝,农田的80%-90%面积会被洪水淹没,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水稻一年只种一季,但是适合甘蔗的种植,再加上沙质土地,出产的青皮果蔗皮薄肉松、汁足味甜。
为了帮助贫困户解决销售难、就业难问题,洪家村相关人员通过了解甘蔗种植情况、甘蔗糖加工技术和市场营销现状,先后出去学习考察4次,根据实际情况,协调高新区,在2018年决定投资40多万建设蔗糖厂,2019年11月正式投产使用。
“我们这里生产的蔗糖纯天然,采用古法熬制,味纯甘甜,不加任何添加剂,加工要经过六道工序,将甘蔗用机器压碎,收集甘蔗汁,之后经过四层过滤,柴火熬煮,抽去沉底的杂质,刮去在表面的泡沫,待糖浆结晶。”驻村第一书记李杰说。
记者来到洪家甘蔗糖厂,“聚力脱贫攻坚、筑梦全面小康”“安全生产、质量第一”红底黄字挂在厂外墙上,工人们在自己负责的领域里忙的不亦乐乎,有的榨汁、有的生火、有的熬制、有的过滤。在半成品间,全是一罐罐的不锈钢桶,里面装满了熬好的蔗糖,盖子上贴有写了生产日期和重量的标签,方便工人装盒。包装间内,堆满了礼盒装,收获季节,前来购买蔗糖的人络绎不绝。
李杰告诉记者,收购贫困户种植的甘蔗共16万斤,以一斤六毛的价格,每十斤甘蔗产8两蔗糖,目前共产糖一万一千斤。糖厂运行期间,会与贫困户签订劳务合同,跟村民有所区别,收购价提高了20%,蔗糖厂总收入的51%归村集体,49%分发给贫困户,并根据家庭困难情况,有区别的发放分红补助。
洪家村“两委”上门入户,倾听群众呼声,为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致富,成立了一个制衣扶贫车间,使贫困户在家就能靠双手找到合适的岗位。不光如此,该村还引入高新区企业招聘会,定期发放信息进行宣传,让村里年轻人也能在家找到一份好工作。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
“贫困户彭银寿的儿子平时喊帮扶干部谢锦萍叫‘干妈’,可亲了!”李杰说,彭银寿的儿子现在在昌江一中读高一,学习十分努力,成绩名列前茅。
洪家村目前建档立卡享受“两免一补”教育帮扶政策人数23人,彭银寿的儿子就是其中一位。彭银寿身体一直不好,妻子精神智力方面存在问题且没有任何劳动能力,儿子又在上学,生活条件困难。村“两委”为彭银寿安排了一份环卫工作,每月能得2600元薪资。谢锦萍积极协调爱心企业家,为彭银寿儿子获得了每学期2000元的补助。同时,原本彭银寿的家是间老旧的土砖房,屋外下大雨,屋内下中雨,在谢锦萍积极帮其申请危房改造资金项目,联系15名爱心企业家和景漂艺术家为其捐款2.6万元和40吨水泥下,彭银寿一家人住房有了安全保障。
“彭银寿一家人都很感谢帮助过他们的人,怀着感恩之心,他儿子想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名有用、有才的人回报社会。”李杰表示。
教育扶贫故事还有很多,洪家村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贫困户的孩子享受应有的教育。教育,是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动力,让“等钱要物、躺倒不干”的贫困户从精神上站起来,才是真道理。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昌江区洪家村将继续前行,开拓增收途径,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文/图:徐笑月 摄:熊帆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