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多发性骨髓瘤(MM)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性疾病,属浆细胞疾病,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M蛋白)过度生成,导致患者免疫效应细胞功能及数量异常,临床多表现为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和贫血及肾损害等,虽然MM我们仍然不能治愈,但自体干细胞移植,还有如蛋白酶体抑制剂,来那度胺,伊沙佐米,或是刚在中国上市的daratummab的应用,使得MM患者能获得深层次缓解,并保持长期缓解状态,但对于年龄<65岁、有移植机会的患者仍然建议4个标准方案化疗后行自体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能使患者获得一个长期缓解状态。
病例介绍
40岁男性,于2019年2月因体检时发现肌酐升高,尿蛋白+++,后就诊行骨髓象:浆细胞比例20%,免疫固定电泳提示:+M16.9%,IgA10.3g/L,κ13.6g/L, 游离κ-轻链2510.00mg/L,Fκ-/Fλ-轻链比值241.346,骨髓活检:浆细胞增生,弥散或小灶分布,刚果红染色:-(见图1),FISH探针:1q21位点扩增,IGH可能发生重排(见图2)。染色体核型为正常核型。明确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IgA-κ型,ISS分期Ⅱ期,DS分期Ⅰ期A亚型),系高危组,给予2疗程“PCD”(硼替佐米2.3mg[d1,4,8,11]+地塞米松40mg[d1-2,4-5,8-9,11-12]+环磷酰胺500mg[d1,8,15])短疗程方案化疗,复查M蛋白,+M 14.2%,接下来给予2疗程“VRd”(硼替佐米2.3mg[d1,4,8,11]+来那度胺25mg[d1-d14]+地塞米松20mg[d1-2,4-5,8-9,11-12])复查M蛋白,+M为8.2%,骨髓象提示大致正常,未见浆细胞,于2019年7月12日行环磷酰胺3.0g,依托泊苷0.4g联合化疗动员,7月20日给予细胞因子G-CSF150ug,[1/12h*4]动员,7月24 -26日行分离、采集冻存造血干细胞,两天共计分离细胞数MNC464.4*10^8个,平均7.5*10^8/kg,CD34+平均8.82*10^6,预处理采用马法兰,过程基本顺利,8月2日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术上午逐步复苏,回输自体干细胞共201ml,活化细胞比例90%,输注过程顺利,+4天患者出现口腔溃烂,伴恶心、呕吐,给予细胞因子、TPO等,给予预防性抗真菌、抗感染、抗病毒、止血等治疗,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12天患者粒细胞、血小板植活。于9月11日复查免疫固定电泳提示:+M 24.7%,ELP上有一条M蛋白带,与抗IgG和抗K形成的特异性反应沉淀带略显异常,于9月20日给予单药硼替佐米2.3mg[d1,4,8,11]维持治疗,复查M蛋白转阴,骨髓象正常,微小残留阴性(图3)。
图1.骨髓活检:刚果红染色:-
免疫组化:CD38:弥散或小灶+;CD138:弥散或灶性+(图);CD56:弥散或小灶+;Kappa:散在或灶性+;Lambda:个别细胞+,结 论: 异常浆细胞增生,考虑浆细胞性骨髓瘤(PCM),
2.1q21位点信号扩增,阳性率约为43%;
讨论
该患者行自体干细胞移植后复查免疫固定电泳提示:+M 24.7%,ELP出现一条新的M蛋白带(见图4),并且M蛋白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这些迹象是否代表着患者复发了?
2019年3月20日
2019年5月14日
2019年9月11日
2019年9月30日
图4住院期间监测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图形
我们知道恶性浆细胞克隆几乎总是产生单个独特的单克隆重链和/或具有恒定同种型的轻链。这在血清蛋白电泳上表示为 M尖峰,被认为是主要疾病标志物,监测M蛋白的值一直是临床评估MM最常用及最基础的指标。据报道,大剂量化疗后自体干细胞移植后,MM患者出现了寡克隆免疫球蛋白条带(即不同于最初在诊断时鉴定的免疫球蛋白[称为克隆同种型转换(CIS)]的条带)。然而,CIS与临床的相关性以及与免疫重建的相关性仍不清楚,在Ye Rebecca回顾性分析的177例接受ASCT的MM患者中,有39例(22%)发现了CIS。ASCT后的CIS与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相关。复发患者的同种型不同于CIS,与未表现出CIS的患者相比,CIS还与较低的CD8+T细胞百分率和较高的CD4/CD8比值相关。CIS导致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可发现不同于发病初的M蛋白,可能提示预后良好,新出现的M蛋白带可能代表着移植后免疫重建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有着抗肿瘤活性。CIS非恶性性质,是一种良性现象,并且它可能代表着患者能获得一个长期缓解状态,可能与B细胞之外的免疫有关,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