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股票知识 >

招商银行银行账号(招商银行卡账号是几位数)

2023-07-14 19:59:10 股票知识 阅读 0

Bitget下载

注册下载Bitget下载,邀请好友,即有机会赢取 3,000 USDT

APP下载   官网注册

作者:知常容

来源:雪球

第一次读银行报表之时,新手往往不知从何下手,不禁望表兴叹:真的太难了!其实,理解银行业,从其收入,成本来源入手会是最好的切入点。银行业是收入来源分为两种,利息收入与非息收入,分两条线来理解其商业模式。

利息收入

利息收入,就是银行通过各种渠道集中资金,然后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风控能力,将这些资金投放出去,赚中间的差价(利息差)。在这个生产加工过程中,集中的资金和投放的资金我们可以类比理解成其他行业的产品,而赚的利息差才是相当于其他行业的公司赚的钱。



资金来源

首先来看银行上游的资金来源端。主要分为客户存款(包括公司和个人)、向同业(比如其他兄弟银行或者财务公司等)、央行借款和发行债券。从借款成本来看,一般由高到低的成本率排行为:债券>央行>同业>客户存款。

客户存款是最低成本的资金来源,这一块也是在分析银行成本端情况之时最需要关注的。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这一部分是银行服务质量与实力的最综合体现。

我们知道,存款分为定期和活期,定期的成本又要高于活期存款,因此拥有较多活期存款的银行在成本端的优势是最明显的。但客户也不可能无缘无故“让利”给银行,资金要实现高收益的话,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存活期。因此,要将自己的资金心甘情愿地存放在银行的活期帐户上,得看银行为自己提供了什么。

在低成本的客户存款获取方面做得最出色的毫无疑问是招行,甚至没有之一,但招行能有今日的果实丰收,离不开其早期的“播种”与多年的精心栽培:

立足长远的战略定位,招行早年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同时通过对客户的“筛选”,更加精准地提升了对中高端客户的服务质量。“播种”完成后就是后期的精心栽培——与客户共同成长,在客户财富不断地积累的过程中,为其提供越来越完善的增值服务,客户粘性也越来越高,结果就是客户体验的不断提升与银行声誉的不断积累。

这个培育过程是漫长的,初期的投入会引起阵痛,但秋天来临之际,我们看到的是招行收获了令人羡慕的私人银行业务规模,以及大量的活期存款和“毫无下限”的资金成本率,如若不翻看招行历史,只看表面不想背后的原因,很容易认为银行服务都是同质化的,毫无护城河可言。

在2019年的期中考试中,招行同学的存款科目考得不太好,由以前的98+ 分下滑到了95分,于是就有声音说招行同学不行了,低资金成本优势正在被其他银行一步步侵蚀,一旦这个科目被其他同学追上,其优势将荡然无存的言论观点。

在这里我们选取农行、平安、兴业三位同学的期中存款科目考试成绩与招行相比来看看实际情况是怎样的(成本率=支付的利息/存款):



资料来源:各银行报表(单位:亿,%)

再看一下四家银行的资金成本同比上年同期的增减情况(表格内为2019年成本率减去2018年成本率):



可以看到的是在公司存款方面,几乎所有的银行的成本率都有所提升,而招行的提升幅度却是最少的那个,关键在于其公司活期存款成本还是下降的,但存款量仍实现微升,而其他三家银行在公司活期存方面是在退步的(平安对成本的控制也还不错,但总量与其他三家相比实在不在一个量级上)。

而公司定期存款方面,相较招行,除了平安的退步程度幅度仅比招行大一些,其他两家银行的退步幅度远超过招行。

再看个人存款方面,兴业、农业、招行的成本率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平安的成本率控制的是最好的,几乎没有上升(注:平安的存款还包括保证金存款,其成本率是上升的,因为总量不多,对分析影响不大,这里未提及)。

从前面三家来看,招行的上升幅度是这三者上升幅度最小的。从活期存款看,农业银行体量最大,成本率上升太多,对其成本端是非常不利的,兴业的成本率几乎不变,但存款也只是微升,平安的情况与兴业几乎一致,招行的成本率有8个基点的上升,但存款也没有明显的提升,但这里真看不出来招行的优势被其他银行一步步侵蚀的迹象或者趋势。

而定期存款方面,平安和兴业的成本率基数实在是高得惊人,平安银行的成本率下降了17个BP,仍高居四者之首,虽然存款利率下降,但仍实现了1038亿的增长,着实难得;而兴业上升了28个BP,只增长了910亿,表现不如平安;招行的成本率提升了30个BP,实现了1504亿的增长。

OK,一拍脑袋,脱口而出,平安在这一块表现碾压其他对手!但请想一想,平安成本率为何可降?反过来说,平安如果继续上升,成本率提升至4%、4.5%以上,在目前的市场行情下,不太可能吧。因此,我们目前不用急着下结论平安比其他银行做得好,如果未来平安的个人定期成本率能进一步下降同时,还能有较好的存款总量增幅,那对平安股东们来说就是好消息了。

总的来看,招行的客户存款成本率的上升是行业的共同趋势,为何有这种趋势,其他银行都没过多提及,只有啥都“招供”的招行道出了行业“内幕”——

一是同业竞争加剧,二是活期存款占比下降。在 M2 保持个位数增速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存款竞争更趋激烈,导致存款成本上升压力有增无减;从活期存款占比看,一方面,宏观经济总体保持低位运行,企业资金活化不足,另一方面,资管新规出台后理财资金向存款转化,但客户收益预期仍保持高位,带动存款增长高成本化、定期化,导致活期存款占比有所下降。

由此来看,活期存款的定期化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我们对比招行、兴业、平安三家银行的活期定期存款比例变化,可以发现招行的活期存款定期化情况比另两家银行情况是要好的,所以从这一趋势上来看,招行是更优于后两者的。



通过数据进行相比较之后,在客户存款成本方面,尤其是公司存款方面,招行的优势是否被其他银行进一步侵蚀,相信大家可以有个更精确的判断,在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各银行能作出怎样的策略应对,能否继续取得好成绩,含金量会更高。这让我想起高中时代,在重点班中,往往只有在奥赛中,方能辨出哪个是清华苗子。

至于同业拆借,央行借款,应付债券,三者由于数量较少(相较客户存款),而且成本率高,也比较不稳定——当市场流动性好的时候,整个市场都资金充足,反之则整个市场资金匮乏,自然差异性也较小。

当然不同银行会有不同的经营策略,有些银行更“热衷于”同业拆借,比如兴业银行,但这也是无耐之举,如果能获得足够的低成本的客户存款,谁还会去多借一些高成本资金呢。应付债券虽然利率最高,但优点是资金稳定,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

总之,目前情况下,银行的资金负债结构,首先客户存款是最优的选择,再结合自身的实际的情况,采取不同结构的负债策略,尽可能做到低成本,这是对银行的第一道考验。

资金投放

资金投放端则分为发放贷款、存放同业、存放央行和投资四块业务。作为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当然希望其收益率越高越好,但正所谓高收益伴随高风险,这就非常考验银行的风控能力了,一般而言收益率由高到低为 发放贷款>投资>存放同业>存放央行。

首先,为何要存放央行呢,因为有法定准备金的约束,这是不得不上交的。而存放同业则是因为不同银行间有资金往来,因此存放同业可以解决平时的流动性需求。这两项收益率都较低,金额占比也较少。

真正考验银行创收能力的是放贷与投资业务,投资类业务主要是投资债券和非标债权资产为主,而其中的重中之重,当数贷款业务,从整体上先了解一些相关的关注点。

首先,贷款的质量(根据贷款逾期程度)由好至坏分为五个等级: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其中前两类称为正常贷款,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贷款总额)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当然不良贷款是指贷款有收不回来的风险,而不是指一定收不回来。

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假设放贷1亿,如果这笔贷款能正常回收,利润为3%,即300万,但如果这笔放贷最终收不回来了,则损失1亿,那么这1亿的损失需要33亿这样的贷款才能回本。由此可见,银行是非常高风险的行业,不良贷款率哪怕只有较小的变动,都有可能对银行利润造成很大的影响。

第二,动态来看,需要关注银行的五级贷款迁徙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以此类推),这个指标是贷款向差的方向恶化的指标。举个栗子,关注类贷款迁徙率(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期初关注类贷款期末转为不良贷款的余额/期初关注类贷款期末仍为贷款的部分),可以粗暴地理解,这个指标就是说上期关注类的贷款恶化为后三类贷款的程度,该指标越大,情况越糟糕。

第三,从其他行业的角度来看,银行业的贷款就是客户的欠款,类似于应收账款。但这个应收账款是钱上加钱(本金加上利息),一旦还不回来损失非常大,因此需要计提足够的坏账准备才能让投资者放心,拨备覆盖率(坏账准备/不良贷款)就是大家密切关注的指标(一般而言越高越安全)。

该指标的监管要求下限是150%,考虑计提坏账准备是会影响企业利润的,因此在这里,银行就有耍小聪明的余地了:

比如分子端,有些银行如果当期利润比较差,就可以少计提一些坏账准备,反正只要这个指标达到150%的及格线即可;又如在分母端,由于计提坏账的标准是不统一的,因此有一些银行可以放松对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比如哪怕有一笔贷款已经逾期很久了,但仍然将其归入正常贷款。

我们可以通过 不良贷款/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 这一指标来衡量不良贷款的严格程度的指标,该指标如果大于1,则说明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已被全部列入不良贷款,说明这家银行比较“老实可靠”,如果小于1,那就得小心了。

正是因为这如此大的调整空间,因此银行业被称为水份最多的行业,这也是为何银行业整体估值低的原因之一。通过下表感受一下银行间的差异可以有多大:



第四,我们需要关注贷款的结构,包括地域结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等。

地域结构指所放贷款的地区,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贷款质量会高于经济落后区,例如前期的锦州银行爆雷事件,早前有人质疑它的一点就是,其放贷地区大部分集中在经济较为落后的东北地区,竟然能做得这么好的利润,让人难以置信,结果真出问题了。

行业结构就是银行放贷给不同行业的客户的贷款。一般来说,不要太过集中,否则风险很大,另外不同行业在不同的市场行情下会出现不良率的波动,银行也要适时地进行调整,例如从招行2019上半年的情况来看,房地产行业的不良率是很低的(0.48%),而制造业的不良率则高达6.57%,因此需要密切关注银行放贷的方向,预判其风险。

产品结构主要分为公司贷款和零售贷款两大类,一般来说,个人住房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的质量会优于其他类贷款,但相应的收益率也会低一些。而信用卡贷款业务是近几年的一块香饽饽,每家银行都想分杯羹,但从2019年上半年情况来看,受共债风险影响,信用卡不良率有抬头之势,因此对那些仍热衷于信用卡业务的无下限地扩张(比如对申请人风控很松或者随意发放高额度信用卡)的银行,我们需要警惕。



小结

现在对于利息收入的收入与成本端我们已有了一些概念之后,那么如何衡量银行的盈利能力呢?净利差(净利差=总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总计息负债平均成本率)与净息差(净利息收益率=净利息收入/总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就是两个很重要的指标,净利差相当于其他行业提到的毛利率,净息差则相当于是ROE概念。

盈利的提升要么是投放贷款的规模提升,要么是净利差提升。投放规模的提升往往受到一定的约束,因此净利差就显得更为重要。

成本率的降低与市场的变化以及银行自身的吸存款能力有关,想改变是比较难的,而更多的银行是通过收入端收益率的提高来提升盈利水平。

但我们前面已经提到,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有一些激进的银行通过降低资产质量的方式硬抬升收益率,这样的风险是很大的,因此当看到银行的收益率提升之时,特别要注重对其资产质量以及计提准备是否充分进行分析。

非息收入

非息收入,主要指银行通过提供产品及专业服务,从而收取的一些费用及佣金。与利息收入不太相同,利息收入非常考验银行的风控能力;而非息收入更强调的是(客户、财富管理规模等)范围广、规模大,以及提供的服务质量高。因此相较利息收入业务,非息收入业务需要银行承担的风险要小得多。其构成主要如下:



非息收入的这些业务也叫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的业务(当然表外资产在发生风险时也会转入表内),大类上可分为金融服务类业务和表外业务。我们举例理解一下各项目收入来源:

银行卡手续费例如银行卡POS交易;结算与清算手续费例如电子支付业务;代理服务手续费例如代理基金、保险的销售业务;信贷承诺及贷款业务佣金例如保理和保函手续费;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例如资金托管业务费用。

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例如票据非标投资、债券和衍生品等估值的增减以及贵金属交易损益;投资收益例如投资票据和债券赚取交易价差等。

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参照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未来息差会逐渐收窄,因此商业银行在利息收入端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而中间业务对银行业务收入的增长会愈发显得重要。

近几年各大商业银行也在强调转型,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点探索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例如大力推进信用卡的发卡量,交易规模收取更多的银行卡手续费;另外加大保险、基金的代销力度,创造更多的代理服务收入等。

其他比较重要的关注点或指标

利息与非息收入表面上是两条线,但两条线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了以上从两条收入线的分析思路外,还有很多的需要关注的地方,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零售业务占比、成本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营业收入)、资本充足率等。

零售业务占比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公司业务受周期性的影响会较大,而零售业务由于客户都是个人客户,周期性会弱一些,从而对银行业绩的波动性会小一些,比如“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收入占比在57.38%,这样的结构是非常优质的。

成本收入比则可以看出银行的投入产出比,也是对银行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之一;资本充足率(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反映的是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这是银行重要的风险指标之一。

银行业报表之复杂,除了报表实在太长外,还在于其模式、产品与我们平时所了解的商业模式和产品不同,在于我们不能是只看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就可以了,因为银行业务实在太多了,其中还有太多太多的点要关注的了,每一点都伴随着风险,疏忽了任何一个点,未来爆的雷都可能是超大级别的。既要保证风险控制,又要实现利润增长,目前来看,能做到两者兼顾的只有招行,因此招行无愧为我国银行业之首。正是因为要经营好太难了,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招行所取得的成就之不易。

相关内容

招商银行银行账号(招商银行卡账号是几位数)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