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业二年(606年), 沧州州治移至阳信(今山东惠民二郎堂村北)。
阳信县,隶属于山东省地级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平原,总面积近800平方公里。
阳信,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县。据记,汉高祖五年(前202)析厌次县之北部置阳信县,“县在河曲之中”。意思是说,阳信县的县城在一条大河的拐弯处。建县以后,阳信县城经历了多次迁徙、水患、战争,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动人心魄的沧桑传奇。并且,阳新这一县名历经2000多年不改名,这无疑是比较少见的。
东汉初期,阳信县隶属于冀州渤海郡。公元220年,阳信县改属乐陵郡。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家争霸,阳信县隶属于魏国。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并瀛冀二州为沧州,不久改为沧州郡,阳信随属沧州郡。
隋大业二年(606年),沧州州治移至阳信,阳信成为州,也成为历史上第二个沧州古城。
唐初,东盐州人马君德占据揭石山举行农民起义。盐州百姓拥戴农民马君德发起了暴动,袭取了州府。据说,沧州刺史程大买弃城逃走。因马君德农民起义军所逼,沧州州治从阳信迁往清池(今沧县旧州)。阳信作为沧州州治仅仅存在的10年。
当时,州治从饶安迁到相对偏远的阳信,我想可能还是因为阳信县城是一座历史古城,更重要的很可能是古信阳城紧固实用。据记,西汉大将军韩信也曾在此筑城。
古信阳城,位于今无棣县城北十七里的信阳乡,当地人俗称“小鞍城”“ 歇鞍城”。因为筑于汉代,又称为“汉垒”,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居海滨险要之地,环周3公里有余,面积0.8平方公里,城内三村成鼎,外形如靴。
信阳城内分大、小两城,小城居大城西北隅,两城用内城墙相隔。共有六门:北门两个,门里为车里村;西门一个,门里一村,原名靴脸,后改称如意村;东门一个,门里有一谢家村;西南城墙向内凹处和南城墙各有一城门。城内一条主要的街道连接东、西城门。小城也称内城,是官府署衙所在地。从地表遗迹和街道走向看,小城可能有东、南两个城门。
南宋时期,古信阳城突然“天塌地陷”, 这座隋、唐、宋时期的,阳信县以此为县城长达600余年的阳信县城消失了。
1211年(南宋嘉定四年,元太祖六年),阳信县城迁回今址重建。以后历代官吏都有修建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