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4月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63式水陆坦克从海南岛的秀英港下水,浮渡航行38千米,成功横渡了琼州海峡,这既是中国兵器工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装甲战车史上的一大壮举。
水陆坦克:让天堑变通途
江河湖海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但在军事上,它们既是天然屏障,又是天然障碍:防守者据此天险,可以阻挡敌人的前进;进攻者则视其为水障碍,必须加以克服才能夺取胜利。
二十世纪初,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在英国问世,随后各国竞相发展,无论质量、数量都迅速提高,但是在陆地上横冲直撞、叱咤风云的坦克,面对江河湖海它们却望水兴叹,无能为力。让坦克具有强度江河湖海的能力,成为各国军工从业者矢志攻克的梦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美、苏、日等国都对两栖装甲车辆的研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先后出现了英国的“维克斯”、苏联的T-37、T-38水陆坦克和美国的“鳄鱼”、“水牛”LVT履带登陆车,它们在二战中初露头角,在诺曼底登陆、强渡莱茵河,在太平洋吉尔伯特群岛登陆作战和冲绳岛登陆作战中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
实战证明:两栖车辆是克服水障碍的重要利器,它既能在陆地灵活机动,又能在水上快速隐蔽地前进,还能在水陆交界处展现其独特的通过性能;它能够在没有舟桥部队支援的情况下,连续通过江河、湖泊、水网、沼泽等特殊地形,实施近海抢滩登陆,承担陆上车辆难以胜任的诸多战斗任务,堪称是“两栖雄狮,水上蛟龙”。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水陆战车团,其主要装备就是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美制“水牛”LVT-2型履带登陆车,这些早期装备曾经为肃清国民党军队残余,保卫祖国海疆作出过贡献。
国产第一代63式水陆坦克的诞生
解放前的旧中国没有坦克工业,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援建的项目中也只有中型坦克,中型坦克虽是装甲部队的骨干,但独木难支大厦。而中国幅员辽阔,南方地区水网密布,中型坦克难有用武之地,因此在国产中型坦克出世的同时,就开始规划装甲兵部队的其他配套装备的发展,包括轻型坦克、水陆坦克、两栖装甲运输车等。
1958年8月国防科委下达了水陆坦克研制任务,要求该坦克的主要使命是:用于强渡江河、沿海地区登陆与反登陆作战,摧毁敌滩头阵地防御设施,消灭敌有生力量,协同步兵作战,实施火力支援;同时可以在水网地区执行战斗和侦察任务。承担第一代水陆坦克研制任务的有哈军工装甲兵工程系应届毕业生(后来转由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继续研制)、60研究所和615厂的年轻的科研人员,他们几乎都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装甲车辆的设计者,谁也没有设计过坦克,更不必说水陆坦克了。然而,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向科学进军口号的鼓舞下,他们勇敢地担当起了这副重担。研制团队以苏联的ΠΤ-76水陆坦克为母型,在总体设计组组长杨楚泉、副组长杨祖燕等人的带领下,不照猫画虎,照抄照搬,而是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坚决走自己的路,使63式水陆坦克具有了多项创新之处:
首先,该坦克突破了“火炮后坐不能大于车重”的框框,否定了原76毫米坦克炮的方案,安装了更大口径、威力更强的85毫米坦克炮,经524发陆上和水上射击试验表明,射击精度合格,稳定性好,坦克各部件工作正常。其火力在当时世界的水陆坦克中处于领先地位。
第二,顾名思义,水陆坦克的关键是水上性能的好坏。该坦克的水上推进装置采用轴流式喷水推进器。在传动装置两侧各装有一套喷水推进器和水道,每个水道均有尾喷管和倒车水道及可开闭的水门。可以在水上灵活地前进、倒车、加速、减速和转向。这种喷水推进器,使坦克水上最大航速达到11.5千米/小时,居于当时的世界前列。该坦克良好的车型设计,保证了其良好的航行浮态,能承受3级风与2级浪的海情。
第三,该坦克采用了新颖的水道夹层冷却装置,出色地解决了水上航行的冷却问题,保证了水上航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1959年3月试制出2台样车,一边试验一边改进,1960年开始了小批量生产,交付部队试用。根据试用中出现的问题,1961年5月国防科委第五专业组在苏州召开了方案定案会议,确定了总体修改方案。
1962年5月又试制出设计定型样车,分别在陕西和苏州进行了陆上2500千米、水上70摩托小时的定型试验。其后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又进行了85个大小项目的改进,重新试制,再进行了2650千米的补充试车,确认在战术技术性能、结构合理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均已满足了战技指标要求。在国防科委、装甲兵与兵器工业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四年多艰苦努力,终于在1963年4月批准设计定型,并被命名为63式水陆坦克。
定型之后的63式水陆坦克战斗全重18.3吨,乘员4人,主要武器是85毫米线膛坦克炮,最大射程1800米,直射距离950米,穿甲威力100/30(毫米/度),破甲威力110/65(毫米/度),发动机功率400马力,陆上最大行驶速度64千米/小时,最大爬坡度38度,越壕宽2.9米,最大侧倾行驶坡度32度,全都优于62式轻型坦克。水上最大航速11~12千米/小时,可抗3~4级风、1.3米的浪,浮力储备22.6%。定型后,63式水陆坦克又多次在桂林、苏州、乍浦、连云港和海盐等地区进行了195次浮渡试验,证明该车不但陆上机动性良好,而且具有良好的水上性能。
63式水陆坦克在研制期间中,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59年11月25日,朱德、贺龙、陈毅、罗荣桓、叶剑英元帅和陈赓、许光达大将曾参观了水陆坦克的表演。
结语
63式水陆坦定型之后,不但大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还有少量出口。后来还在这个底盘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76式水陆坦克抢救牵引车、77-1式和77-2式水陆装甲输送车、水陆两栖122自行榴弹炮、上游1号导弹发射车等。63式水陆坦克还在1965年获国防科委二等奖和1978年科学大会奖,为我国武器装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