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关注单仁行公号,获取第一手资讯。
昨天我们讲到了大宗商品交易的历史,伴随着大宗商品交易的发展,可以延伸到另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货币。
货币,或者说钱,是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与之打交道的东西。
但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钱到底是什么。
虽然不懂它,并不妨碍我们去赚钱花钱。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懂货币的话,你就没法真正看懂国家的那些经济政策,比如加息降息,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预测经济发展的形势。
所以,今天的商业发展史,我们尽可能摈弃掉教科书上那些抽象的概念,用最直观简单的语言为各位讲解货币、银行的本质和发展,帮助各位了解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货币的起源
最开始的时候,货币并不存在,或者说,那时候的社会对货币这种东西并没有需求。
为什么呢?
因为那时候的生产力太低了。
自己劳动的食物,还不够自己吃,当然不会产生交换活动,所以也不会存在“商品”这种特殊的概念。
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对货币这种特殊“商品”的需求,这是最广为人知的“货币商品论”的观点。
我们顺着货币商品论的观点往下说,当社会生产力逐渐发展起来之后,人们所生产的东西,除了自给之外,有了一定的结余,这个时候,他们开始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
种田的人可能偶尔想吃吃隔壁猎人的野味,隔壁猎人也想尝尝蔬菜的味道,在这种共同的需求之下,偶然的交换出现了。
这种偶然的交换,被认为是人类最初的贸易形式。
虽然毫不起眼,但是它的出现逐渐地为今天社会的经济结构奠定了基础,那就是“分工”。
交换的出现,诞生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想要填饱肚子,并不一定非得自己亲自去种田。
如果我擅长做陶器,我可以拿自己的陶器跟种地的人去交换,这样我吃饱了,他也用上了陶器,生活改善了。
交换的出现,让分工应运而生;而分工的出现,又进一步地扩大了交换的范围。
从这个时候开始,交换不再是某种偶然的现象,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顺利运转的关键之一。
《管子》中就有记载:“散其邑粟与财物,以市虎豹之皮”,早在先秦时代,我们就有了大规模交换的记载。
当然,这也面临了一个问题:我想拿我打到的鱼去换你的羊,结果你的羊还没长大,等到你把羊养大给我,我的鱼已经吃光了。
朴素的交换形式,效率太低了,那怎么办呢?
人们首先想到,或许可以拿某种大家都需要的东西作为“一般等价物”。
比如大多数人都想吃羊肉,那么无论我生产的是什么东西,我都可以先把他们交换成为羊,然后再拿羊去交换我想要的其他东西。
这种普遍被需要的“一般等价物”,便是货币最初的形态。
但是,这种最初的“一般等价物”也有缺陷,比如不宜分割,一条鱼可能只值半头羊,但是我不能把羊宰了给你一半;再比如这个羊怎么携带,怎么保存呢?我赶着一群羊去较远的地方做交换也不方便啊。
这个时候,“一般等价物”就演化出了更方便分割和携带的贝壳、贵金属,中国的金、银。
虽然这些并不具有特别的实用价值,但是都具备了被高度认可的的稀缺性。
于是,我们大多数人心目中的“钱”就有了雏形。
大家可以猜猜,我国最早的被单纯作为“钱”使用的物品是什么?
是贝壳,它的单位是“朋”,也就是串成一串的贝壳。
不过,贝壳很快就被淘汰了,因为它形状各异,大小不同,怎么去标准化它呢?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按照固定形状、尺寸、重量去锻造的金属货币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货币开始进入到符号化的进程。
所谓符号化,就是人们交换的不是这个金属货币所含金属的价值,而是印在它上面符号所代表的价值。
就像人民币这类信用货币,它本身没有价值,我们需要的是它的使用价值和符号单位的大小。
符号化,是货币走向便捷化、现代化、数字化的开端,也是使用价值的充分体现。
但是,这个开端还需要一个帮助,那就是银行。
银行的起源
很多人会觉得,银行是吸血鬼,每天就是在存款、贷款、收手续费。
这么想就显然不理解银行的发展和本质。
银行的诞生颇为复杂,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金属货币虽然好,但是不太适合远距离交易或者大额交易。
大家为了偷懒,找到了一家生意做得很大,在全国每个大城市都有分公司的商号,跟他说:
“我正好要去你分公司所在地进货,但是路程太远了,我带着一车银子不方便,这么着吧,我把钱给你,你给我开个票据,上面写着你欠我多少钱,盖上你的章,我去你那家分店提钱就行了,当然也少不了你的好处,我给你点手续费。”
商户当然很愿意,这是无本万利的事,于是,最初的“汇兑”业务就诞生了。
随着这家商号的汇兑业务越做越大,积累了很高的声誉,久而久之,它的客户出门买东西不光可以用这张票据去商号兑出钱来,也可以直接使用这张票据支付,别人也愿意接受。
因为大家都相信这家商号的信用,相信不管什么时候我拿着这张票据去找他们,都能给我兑换出钱来。
这个时候,最初的存款就诞生了,这家商号开出的存款票据,就成了最早意义上的“银行券”。
美国国家银行券(National Currency)1912年5美元
当然,假如只是停留在这个阶段上,那么这家商号还不能称之为银行,只能叫做存管单位。
质变来自于业务上的盲点,直接促成了银行的诞生。
这个盲点就是对于业务的深度理解。
客户在我这里存钱取钱的业务,是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
首先是时间上的规律,在春夏之交的时候,大家出门做生意,这个时候存钱的人会比较多,到了秋冬时节,大家开始准备过年,这个时候取钱的人又比较多。
第二是空间上的规律,可能在某种商品的销售地,存款的人比较多,而在商品的主要产地消费地,取款的人又比较多。
久而久之,这家商号就发现,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之外,可能很长时间内都只有一定比例的钱会被提出去又存进来,总的来看,有一定比例的钱基本上从来都没有动过。
这就诞生了一个很大的商机,存在我这里,又没人动的钱,那不就是我自己的钱吗?
这个时候,商号就开始了现代银行业最经典也是最重要的业务了:“放贷”。
而且,放贷是一门很专业的事,可以直接与金融挂钩,有高端的玩法。
比如说,银行用来放贷的资金,可以不是自己金库里剩下来的那笔钱。
那么,银行拿什么借给别人呢?
还记得我们上面说过的信誉吗?
只要银行开出的票据,或者说“银行券”的认可度非常高。
那么,银行就没必要拿出真金白银借出去,直接开一张票据给借款人就行了,这就是金融业所说的一种“证券化”表现。
这种做法有一个好处,也可以说是一个弊端,那就是银行开出去的票据总额,甚至可能远远超过在银行本身的存款。
因为银行的客户来取钱,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规律,假设在一段时间内,银行的存款最多只有80%被提出的可能性。
那么剩下的20%,就是银行可以签发票据的基础了,最多可以开出多少钱的票据呢?
答案是1÷20%,也就是5倍于存款的票据。
其中有1份是最初客户存进来的钱,这是有实物对应的,剩下的4份,就是银行凭借信誉,利用金融手段创造出来的钱。
这部分被“凭空”创造出来的票据,被称为“银行存款货币”,这就是最简单的存款货币创造模型。
银行也就走上了“货币创造”挣存款利差的道路,当然,这些钱大都流入到了社会上,用于各种经济的建设当中,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发展。
现代商业银行的大致演进路径,就是这样的。
我用虚拟的例子为大家简单的讲述了关于“货币的发展和现代商业银行的诞生”,这是这一期商业发展史的主线。
当然,现实中的货币演进进程比我们例子中讲的要复杂和曲折得多。
政治、文化、经济各种因素,都对于中西方货币化进程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影响,这个过程的主线就像我们所描述的那般,但是其中的细节又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一开始的金属货币,从先秦就有使用黄金的记载,但是事实上长期以来,古代都是使用铜币为主,西方恰恰相反,他们长期以来都是使用银币和金币。
当然,货币和银行的主体,我们已经搭建完毕了,“银行券”和现代商业银行已经诞生。
在明天的文章中,我们在这个基础之上,为各位讲述现代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
讲讲货币制度是如何从以黄金作为担保,再到今天“完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聊聊现代货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还有美元到底是如何利用自己的国际货币地位“收割”全世界,人民币为什么要坚定的走向国际化道路。
我们下期商业发展史再见。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