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达8.00亿张,同比增长2.85%,应偿信贷余额8.62万亿元,同比增长8.90%。近日,上市银行2021年度报告披露完毕,信用卡业绩也同步揭晓,总体来看,各上市银行信用卡业务在经历了2020年的调整后已呈现恢复性增长,但同时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业绩分化。
信用卡行业在我国现已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市场竞争激烈,同时,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居民消费行为、消费观念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全国的信用卡卡量和透支的增速均较前几年放缓。此外,在严监管的背景下,信用卡业务在经营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外部合作等方面面临着更加细化的规范要求。
在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下,最近会有小伙伴问到,发展信用卡业务的意义是什么?特别是在行业已经步入成熟期、监管要求持续细化的背景下,是否还有必要加大对业务的资源投入?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信用卡业务起步较晚、或是业务发展遇到一定瓶颈的银行来说至关重要,笔者结合自身对业务的理解,分享一些观点,供业界人士参考。
01 获客贡献:获取零售客户的利器
通过梳理上市银行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信息,可以发现,对于股份制银行来说,信用卡业务贡献了超过50%的零售客户,甚至有银行达到了70%,可以说信用卡是零售业务获客的绝对主力。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有银行该项指标已达到20%以上的水平。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获客难、获客成本高是各银行普遍存在的痛点,相较其他零售业务来说,信用卡具有非常显著的获客优势:
借记卡方面,随着“断卡”行动的深入,银行对于个人账户开户的要求提升,同时由于跨行转账等服务息费减免、效率提升,居民开立借记卡的意愿下降,加之借记卡的获客渠道以网点为主,灵活性、便捷性不及信用卡;财富管理方面,业务涉及的资产金额相对较高,客户需要对银行具备一定的了解和信赖,且由于不同产品的特性差异,获客环节涉及到的消费者教育成本较高,通常很难作为获取零售新客户的第一来源,如根据年报数据测算,招商银行2021年末财富管理客户占零售客户的比例为22%,同期信用卡客户占零售客户的比例为50%;车贷、房贷等业务方面,前者获客更多依靠的是合作渠道,后者则与宏观调控政策密切相关。
综合看来,信用卡业务在零售客户的获取上,具有获客渠道灵活、产品概念清晰便于消费者接受、业务目标自主可控等优势。在成本方面,目前业界获取1位信用卡新客户的平均成本约在200-300元,但该成本不应仅统计在信用卡业务之中,在客户引入后,银行应及时挖掘客户的其他金融服务需求,延长客户的经营周期,摊薄成本。
02 收入潜力:灵活多样的盈利模式
信用卡业务能够带来可观的收入,以上市银行披露的情况来看,招商银行信用卡2021年度收入达867.54亿元,同比增长5.14%,流通卡的卡均收入约为859元。区域性银行中,徽商银行、中原银行全年信用卡业务收入也超过了10亿元。
在日常业务交流中,有些银行的小伙伴会感觉信用卡业务“不赚钱”,其实原因有两个:
一是信用卡业务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业务开展初期,需要系统、人力、获客等投入,在经营一段时间、卡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实现盈亏平衡,如国际经验为5年时间、300万张卡量,我国虽有部分银行业务经营表现优于国际经验,但也需要一定时间的发展后才能进入较为稳定的盈利期。
二是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在产品设计、客户经营等方面依旧较为粗放,盈利模式比较单一,利息收入(含分期)为主要来源,回佣收入、年费、手续费等贡献较低,如2021年招商银行信用卡利息收入占比为69%。我国信用卡业务收入的潜力尚没有被充分挖掘,特别是功能、权益设计趋同使得增值服务盈利贡献低,目前已有银行推出了还款保险、还款券包、会员费等尝试提升非利息收入;又如信用卡与其他业务的联动、转化不足,在客户引入后,没有及时挖掘客户的财富管理、贷款、保险等需求,综合收益的提升度不够;再如互联网运营程度不足,信用卡APP或是积分商城等具有天然的互联网基因,但是一些银行在运营上并未投入太多关注,相关业务只承担了功能性作用,业务价值与收入贡献显现不足。
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发布的《百舸争流奋楫者先——2021年中国区域性银行信用卡业务研究报告》显示,信用卡业务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可以达到银行整体业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的2倍以上,区域性银行的卡均收入与发卡量正相关,卡量提升10倍,可带动信用卡业务总收入提升46倍,部分区域性银行的年卡均收入已超千元。随着行业精细化运营程度的加深,信用卡的盈利来源也将更加多元,实现收入结构的均衡发展。
03 数据价值:助推全行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无疑是当下银行业最为高频的关键词。对于客户来说,其感受到的数字化转型更多是直观的产品和服务层面,比如某银行推出了一款数字信用卡或是特色APP、业务可以通过线上渠道办理等。但对于银行来说,数字化转型则更应是在业务运营、决策过程中实现科技赋能、数据赋能,产品和服务仅仅是数字化转型的体现形式之一,而非实现途径。除了提升科技能力之外,如何发挥数据价值也是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信用卡业务具有不可替代的数据价值。除了客户基础信息维度丰富以外,其具有海量的交易信息,小额、高频、连续、规律等特性显著,能够及时、全景地展现出客户偏好与市场动向,各类大数据模型的方法论也相对成熟,对于银行其他业务的产品设计、客户经营、战略制定等都能提供关键性的数据参考。在移动支付时代,依托大数据等技术,交易数据的价值被不断放大,这也是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消费金融领域的原因之一,相比互联网机构来说,银行对于数据价值的挖掘、运用尚处于较为初级阶段。
银行应以信用卡业务为依托,打通数据壁垒,推进数据治理,以数据驱动决策,进一步促进全行的数字化转型,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便捷、安全的产品与服务,提升客户体验。
04 独特定位:基础型普惠金融产品
曾经有银行的小伙伴问到:同样都是消费金融产品,消费贷业务,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贷款,是不是可以取代信用卡业务?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于银行来说,信用卡是唯一一个将信贷和支付紧密结合的金融产品,是最基础的普惠金融产品,其与消费贷在业务上虽有共性,但定位存在显著差异,对银行的意义也不相同。
消费贷业务更多聚焦的是特定场景、额度较大、频率较低(很多情况下为一次性)的消费金融需求,且客户忠诚度与利率密切相关。信用卡业务的特点有几个方面:一是具有免息期,这是银行践行普惠金融服务理念的最好体现;二是固定额度加临时额度的功能设置可以满足客户循环、多样的信贷需求;三是支付工具的属性使得其成为银行构建场景生态、打造无界服务的高效抓手;四是产品、权益设计灵活,可以随市场变化及时迭代、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五是与客户高频交互,为银行提升客户体验提供了重要渠道。
从行业数据来看,2021年末,我国金融机构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为9.36万亿元,同期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为8.62万亿元,占前者的比超过90%(实际业务中信用卡信贷余额也有部分为中长期消费贷款,此处数据仅供参考),这表明信用卡是我国金融机构短期消费贷款的第一大供给来源。
除了以上几点,信用卡业务在打造银行品牌形象、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征信体系建设等方面也承担了重要作用。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需要久久为功,我国信用卡行业发展进入下半场,在客户需求更加多元、科技手段持续升级的背景下,信用卡业务也将呈现出更多的变化、释放更多的价值,让我们拭目以待。
留言请严格遵守保密法律法规,严禁在互联网上存储、处理、传输、发布涉密信息。微信公众号:银数观卡(UPD-Consul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