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杨万里
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是一个好生意,与其相关的上市公司都是牛股,例如药明康德自美股私有化退市后四年市值增长十倍。
上市公司泰格医药也是从事CRO领域的。公司为全球600多家客户成功开展了920余项临床试验服务。泰格医药更因参与130余种国内创新药临床试验,而被誉为“创新型CRO”。
披着光环,泰格成为了A股的香饽饽。截至9月3日收盘,公司股价为61.70元,市值达463亿元,市盈率超65倍。而此前,泰格医药股价一度涨至63.83元历史高位。
而就是这一只牛股,背后也存在隐忧,即高管减持以及商誉减值等。
一、高管频频减持,业绩增长放缓
步入2019年后,泰格医药的高管们加快了减持脚步。
今年3月12日,泰格医药实控人曹晓春减持9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1983%,套现超5900万元。
今年5月14日,泰格医药副总经理ZHUAN YIN减持17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499%,约套现1亿。
今年7月10日,泰格医药监事施笑利减持18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512%,约套现9700多万。
根据泰格医药历史公告,公司当年的定增价格为13.36元/股,远低于现价的61元/股。而在定增名单中,实际控制人叶小平和曹晓春分别认购了13,473,053股和5,239,521股,约占当时一半的定增股份。如果再考虑期间的分红送股,成本会更低,实控人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也许是为了缓解解禁压力,公司从去年11月份开始采取回购措施,用于后期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截至今年三月,公司累计回购公司股份数量为7,005,832 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1.40%。
回购有利于维稳股价,但要明白,这是用于激励员工。在股价高点之际,员工可能也会陆续卖出。
值得关注的是,尺度上有网友指出,泰格医药今年半年报透露出业绩增长放缓迹象。
自2012年上市以来,泰格医药的业绩不断增长。营收从2.54亿上升到了2018年的23.01亿,同期的归母净利润则从0.677亿上升到4.72亿。
到了今年上半年,泰格医药的营收为13.37亿元,同比增长29.49%;归母净利润为3.521亿元,同比增长61.04%。
去年同期,2018年营收同比增长38.9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2.78%。两者相比,今年业绩增长实际上有所减缓。
在利润表中,泰格医药上半年的投资收益约为7176万元,占利润总额比例达16.48%,这笔收益主要来自转让股权,或许与上海谋思和上海晟通股权变动有关。此外,政府补贴带来的营业外收入约为300万元,占利润总额比例达0.69%。
尴尬的是,公司二季度利润总额为4.355亿元,扣非净利润却只有2.877亿元。
只有业绩持续增长,股价才能延续走牛。高管频频减持,除了前期定增获利因素之外,是否与其业绩相关呢?
二、外延并购带来了商誉隐忧
泰格医药近年的业绩增长除了自身发展因素之外,也与其外延并购相关。从2009年开始,泰格医药先后收购了美斯达、北京康利华、方达控股、上海晟通、北医仁智、捷通泰瑞等数家海内外公司。
当然,并购在增厚公司营收和利润的同时也使得公司商誉明显增加。截至2019年二季度,公司商誉已经达到10.15亿,占股东权益的比例为21.31%。
在泰格医药一系列并购动作中,方达医药并购结果比较理想,而北医仁智和捷通泰瑞则不尽人意。
2014年5月7日,泰格医药宣布其全资子公司香港泰格拟以5025万美元现金支付方式,收购美国方达控股69.84%的股权。2017年方达医药贡献净利润7931万,占公司利润的24%。今年5月,泰格医药的子公司方达控股已“分拆”在港上市。
2017年,公司收购的北医仁智当年只实现了业绩承诺的56.98%,导致商誉减值1000万元。2018年,泰格医药再次对北医仁智计提商誉减值 1900 万元。此外,2017年收购的捷通泰瑞仅实现业绩承诺的43.81%,未来也存在商誉减值风险。
结语
在商誉高达十亿、高管减持背景下,泰格医药依然受到机构的追捧,股价也创下新高。
截至二季度,共有401家基金、2家外资机构等405家机构持有股份。其中,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HCM中国基金新进入新大股东名单,而易方达创业板指数基金和汇添富医疗服务灵活配置混合基金均有加仓。这说明,机构依然看好泰格医药的成长性。
对一家药企而言,不仅要外延并购,更需要内生性发展。希望泰格医药未来不断创下佳绩,给1.7万股民带来丰厚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