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用益信托网的数据显示,8月份集合信托项下的房地产类信托从规模占比的首位下滑至第二位,募集资金规模为402.68亿元,环比下滑37.83%,同比降45.37%。
据9月18日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的受托资产规模为22.53万亿元,同比下滑7.15%。另外,全国信托业利润总额为189.99亿元,同比下降1.24%,增速较前季度明显回落。
曾是信托盈利第一股的安信信托交出一份2018年全年巨亏18.33亿元的成绩单,排名从行业龙头直接掉到垫底。随后该公司披露,未能如期兑付的信托项目共计25个,涉资超110亿元。但2019年第一季度实现扭亏。
事实已证明,信托行业正信任危机,其根源在于过分的通道化角色。
作为诞生于2006年的信托通道业务,最早是通过“银信合作”的方式开展的。所谓“银信合作”是指,银行委托信托公司就某一融资项目发起集合或单一资金信托计划,再由银行认购该信托计划,从而实现间接贷款给融资企业的目的,通过嵌套通道的方式隐藏资金端和资产端。
换言之,银信通道业务是指银行把债权打包给信托以使得部分债权出表,而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不占用银行的信贷规模,而信托扮演spv(特殊目的机构)的角色,不承担风险和收益,仅收取通道费。
凭借在通道业务上的排他性,信托资产规模迅速膨胀。
但是,监管部门也发现,信托公司的通道角度极易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联手违规酿成金融风险。于是,从2008年开始,一系列针对信托通道角色的监管措施陆续出台,将银信合作纳入监管、规范“信贷资产转让”银信业务、抑制信托贷款类业务、限制同业交叉代持、落实银行转表、控制理财资金投资非标上限、各部门协同监管、穿透式监管,一道又一道监管紧箍咒套在信托公司头上。
直到2018年4月,一行两会一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开启了大资管行业的统一监管的新时代,信托公司“躺着赚通道费”的日子已一去不返。
从业务构成来说,信托公司资产证券化(ABS)业务是股票、债券之后的第三大类金融产品,也是信托行业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方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投身资产证券化业务,并作为重点战略领域。
不过,在进军资产证券化业务过程中,信托公司扮演的角色多为通道,部分通道费率只有万分之几,这些项目只是“看起来挺美”,更多只是为了抢占规模和客户,重在圈地,而不是为了盈利。
而目前信托公司尚没有完全建立资产证券化融资业务的投资能力,在投行业务不具备牌照优势的情况下,自身的获客、投资、销售等优势无法充分发挥,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与券商、银行的竞争同质化,并处于劣势。
在通道角色化中,风险事件一直伴随着信托业。根据信托行业协会的数据,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信托行业共有1100个风险项目,规模为347.439亿元,信托资产风险比为1.54%,增幅较大,比第一季度末增加0.28个百分点。
在大资管严厉监管的背景下,2017年末信托行业平均年化综合信托报酬率是0.42%,与之对应的年化综合实际收益率高达9.42%,而2019年二季度末信托报酬率0.54%对应的实际收益率为4.49%。
规模在瘦身,盈利在下降,信托公司的出路在哪里?那就是去通道化。
仔细梳理2018年信托行业的主动管理业务规模可见,其7.45万亿元的体量在整体行业资管规模中占比达32.82%,对比2017年29.75%的占比提升了3个百分点。去通道可以改善信托业务的结构,还能推动信托公司加强主动管理能力,积极发展相关业务。
依赖通道,信托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商业银行的附属品。只有主动去通道化,转型本源、回归主动管理才是信托业发展的主题。监管层规范银信通道业务,有利于倒逼信托公司加快转型进程,提高主动管理能力、优化业务结构。经营规范的信托公司将会脱颖而出,跑赢大市,稳定增长。
红星新闻签约作者 蔡恩泽
编辑 余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