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午,北京文化论坛“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分论坛在京举办。此次论坛以“传承历史文脉 增强文化自信”为主题,参会嘉宾通过分享经验和智慧交流,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在此次分论坛设置的圆桌对话环节中,嘉宾们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基因传承赓续、博物馆之城建设、文物活化利用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讨。
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分论坛圆桌对话现场。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谈首都文化底蕴
京味文化是最鲜活、最接地气的部分
“我们既是首都文化的传承者,更是首都文化的创造者,必须以更加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深入挖掘北京历史文化的内涵。”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良在“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分论坛上说。
李良表示,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把它传承保护好是首都的职责。
据他介绍,北京老城具有强烈的国家、民族的正统特质,遵循“天人合一,象天设都”“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等中华传统营建理念,以中轴线为灵魂和脊梁,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等级层次分明的四重城廓,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壮美秩序,铸就了庄重威严的宏伟格局。同时,北京拥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13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赋予了北京从容大气、雍容华贵的独特气质,凝结成古都文化的重要基因。
此外,京味文化也是首都文化中最为鲜活、最接地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人文价值。李良介绍,“京味文化带有鲜明的宫廷文化色彩。巍峨壮观的皇家建筑,敬天法地的礼仪规范,等级分明的森严法度,天下一统的治国理念,经过历史的荡涤已经转化为北京的自尊自强、诚信重礼、雍容大度和家国情怀。”
李良说,在四合院里的天伦之乐、胡同街巷的吆喝叫卖、南腔北调的戏曲艺术、京腔京韵的方言土语、老字号里的技艺传承、传统庙会的热闹非凡中,京味文化又以平民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精粹,形成了北京独特的风土习俗和精神气质。
谈文化传承与保护
坚持系统保护、突出人民共享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的一张金名片。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表示,擦亮北京的历史文化金名片,要做到突出价值保护、坚持系统保护、突出人民共享、突出交流互鉴。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易经》里讲‘形而上学谓之道,形而下学谓之器。’器物是要载道的,文物最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价值。比如,中轴线承载的是象天法地、中正安和、以中为尊、礼序乾坤、乐和天地这样的价值,代表的是一种秩序和精神。”陈名杰说。
他强调,保护文物不能只保护文物本体,文物本体及其周边的环境都是其重要内容和价值。“比如,‘三山五园’代表的是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山水形胜整体格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空间秩序的统称。近五年来,‘三山五园’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两大核心承载地之一,我们对它的价值认识越来越深刻,形成了系统保护。”
“另外,北京的革命文物很多,如何形成系统性、框架性的认识,我们总结了建党、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把北京的革命文物、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整理。”陈名杰说。
他还表示,北京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文物是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文物要为人民所共享,融入人民的生活。“我们的文化重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厚重文化,要用灵巧的方式表达出来,要化古老为时尚,化冷门为热门,为人民贡献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谈文物的活化利用
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跨界融合
作为一座大型综合性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管理着190万件套的可移动文物,如何将其中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准确挖掘出来,用今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传播出去,考验着故宫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介绍,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积极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实现“文化+”跨界融合,让文化传播更加高效。“我们尝试与艺术院团合作,让紫禁城壮美的建筑和精美的文物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灵感,通过动静结合、音画结合等方式,用‘声音的叙事’突破建筑、文献和语言的限制。尤其在去年,故宫博物院和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人民网共同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全新的创作模式,上演了一场“希孟”与青绿画作的故事,创造了开票即告售罄的观剧热潮。”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此外,故宫博物院一直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方面不断探索。通过与腾讯合作,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影像采集、借助AI(人工智能)和5G等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文化的魅力;通过“故宫《石渠宝笈》绘画数字科技展”巡展的方式,以数字化手段1:1还原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精粹,让观众在领略古代文化的同时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娄玮说。
他还介绍,由故宫博物院和抖音联合发起的“抖来云逛馆”系列青少年科普短视频项目,在第一季播出后累计播放量便超过五千万次,获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故宫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承载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真实完整地保护并传承故宫及其文物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故宫人的历史使命。未来,故宫能够继续与社会各界携手,在‘跨界融合’之路上前行,让文物‘活’起来。”
谈中轴线申遗保护
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很多人都在问,北京中轴线上的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有3处了,为什么还要申遗,我们觉得北京那么多文化遗产合在一起,能够讲一个更大的故事。”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说。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他介绍,北京中轴线承载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以中为尊”的传统理念,也体现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元朝在营建北京(大都)时附会了《周礼·考工记》的都城形态,在以前的都城中,没有哪一个城市是完全按照这个范本来做的,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他说,明清时期继承并丰富了这种城市布局。“1750年前后,清朝的乾隆皇帝在景山里营造了一些建筑,都是围绕中轴线来建的。”
“作为中轴线申遗工作的一个参与者,我切身感觉到北京中轴线申遗和其他以往申遗项目的不同,以往的申遗项目基本是政府和专业机构在推动,老百姓的认知程度很低。北京中轴线恰恰相反,充分发动了全社会的力量。比如,去年我们举办了“中轴线文化创意大赛”,3个月时间内征集了大约37000件作品,可以看出大家对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参与度、热情度很高。”吕舟说。
娄玮补充道,在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上众多璀璨的明珠之中,故宫可能是最闪亮的一颗。“这些年,紫禁城考古也有一些重要发现。比如,我们在紫禁城外西路发现了元代遗迹,内府遗址发现了元代的遗存,这些都是北京元代考古的重要发现,为我们研究元大都宫城的位置、布局、建筑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证资料,同时,也为梳理从元代开始逐步形成的、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渊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未来,故宫博物院希望为中轴线申遗、为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更多的实物例证。”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张建林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