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12月18日电(李庆招)从国贸大厦的160米,到地王大厦的383.95米,再到京基100的441.8米和平安金融中心的600米……一幢幢耸立的高楼,是现代科技的成果,亦是城市发展的象征。这些巍峨高楼,从筹划、搭建、直到完工,倾注了无数劳动者的心血。
在不断刷新中国建筑高度的背后,全国劳动模范、中建科工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用切身的经历和敬业的劳模精神,书写着一段于坚守中不断锐意创新的感人故事。
全国劳动模范、中建科工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新华网发
36年的一线现场工作岗位、2年的管理岗位,总计38年的项目工程履历……故事起源于1982年,陆建新刚来深圳,彼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的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并不成熟。陆建新到岗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建设高达160米的深圳国贸大厦,并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此后,从地王大厦到广州国际金融中心,陆建新踏上了钻研、创新的建筑之路。从“滑模”到“爬模”再到“顶模”,模架体系不断更新,广州西塔 “两天一层楼”的施工速度应运而生。
技术的先进与创新为建筑团队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通过合作与交流促进工艺的不断完善。“当时,我们从国外进口了一批大型设备,学习一些国际友人带来的先进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双方多少次的交流后,不断总结提高和发展。”陆建新说。
如今,中国超高层大楼的数量约占据了全世界总数的50%,国内的超高层建筑、高速公路和大桥,其施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正是依靠技术创新,才使得我们创造了‘深圳速度’,如今深圳取得的成绩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陆建新感叹道。
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圳速度”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圳市委市政府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要求,加快建设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应急院区项目。
收到通知后,陆建新主动请缨奔赴施工现场。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工序交叉难度大的问题,他与团队严格把关,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疫情防控等方案一次成型,三天三夜便完成应急医院建造图纸。
“我曾经有三次值夜班,每次都是两天内连续工作40小时,尽管条件有限,困难重重,但团队每个人都坚持了下来,仅用20天时间,就建出了一个拥有一千张病床的高标准应急院区。”回顾过往,陆建新表示,在每一个岗位,都需要坚持与坚守,需要不断创新、勇于奉献的精神,他也会用这份能力去带动更多的人。
一路走来,陆建新是城市的建设者,亦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2020年,陆建新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展望未来,他寄语年轻人:成为工匠,成为劳模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只要认真付出,坚持并坚守,就已经走上了劳模工匠的第一步。(参与 卢梓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