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有关决策部署,聚焦民生领域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智治建设,推进信息化技术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依托信息化手段构建社会治理新模式。2018年起,南宁市建成全国首个全业务一体化“智慧人社”系统,并依托系统先后推出一系列全国全区领先的“微改革”“微创新”举措,为企业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高效的人社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规范、促共建,筑牢“智治”基础
针对之前我市有些人社公共服务事项底数不清、规程五花八门、数据七零八落等问题,主动开展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建设,全面构建企业群众和干部职工共同参与的“共建”治理格局,筑牢“智治”基础,让企业和群众从“无感”的享受到“有感”的体会,全面提升幸福感。一是打好标准化基础。按照“简单、简化、简要”原则,全面梳理市、县、乡、村四级人社公共服务事项及流程[其中,市级241项、县198项、城区(开发区)95项、乡镇(街道)11项、村(社区)11项],编印公布并动态调整《事项清单》《服务指南》《工作手册》,让企业群众和干部职工对在人社“能办什么事”“怎么去办事”“怎么办好事”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二是打好信息化基础。整合原由各单位和部门按业务分设的10多个业务系统,打破按业务单建系统的“数据烟囱”“信息孤岛”局面,在全国率先建成全业务一体化的“智慧人社”系统,建立“一人一号、一企一号”的统一数据库,搭建“内部融通、外部联通、上下贯通”的统一应用平台。三是打好集约化基础。结合“一网通”“一门办”“打包办”“提速办”等工作实际,全面整合服务窗口、平台、清单、材料,在线下对各级人社窗口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服务标准,在线上整合建立全市统一的“一网一微一端一体机”(网站、微信公众号、APP、自助服务一体机)平台,实行线上线下“一窗(网)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统一反馈”,做到材料提交一次、部门共享互认。
抓监管,促共治,提升“智治”效能
立足扎紧权力“笼子”,对服务过程全程公开、对办理进度实时跟踪、对人员操作全程追溯、对资金管理实时预警,依托信息化手段让企业群众参与“共治”,全面提升治理效能和企业群众的安全感。一是实行全业务“受审分离”机制,实现“受理不办理、办理不见面”。将229项对外公共服务事项全部拆分为“受理—经办—反馈”三大流程,统一“受审分离”,实行“线上线下多渠道受理”—“系统自动分配盲审办理”—“办理进度结果统一反馈”的工作机制,切实防范权力寻租和“人不在岗、业务停滞”。同时,依托区块链技术,建立“智慧人社”业务平台与金融账户平台直联,联动审计、财政、纪检等部门直接监管的“区块链+人社资金监管”平台,形成多方参与、立体监管的阳光服务格局,企业群众“办事不求人”,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二是打造全天候“可视可查”体系,实现“全流程跟踪、全过程监管”。通过平台直联、数据共享等多种机制,打造“南宁市智慧人社系统大数据监控与分析平台”。对系统汇集的8万家单位、1200万群众人社服务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并联动医保、教育、文旅等部门数据,设立30多个实时监测界面,为业务监督、运行监测、领导决策提供优质高效的数据支撑和信息参考。例如,打造“南宁市劳动维权预警指挥平台”,对内重点关联社保、监察、仲裁、就业等部门数据,对外引入国家欠薪线索平台、自治区住建部门的“桂建通”平台等信息,构建23类自动预警风险模型,风险标记为黄、橙、红等四个等级预警,由维权指挥中心统一调度,劳动监察网格管理人员终端巡查、处置,实现监管三级(网格、区、市)督办,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劳资纠纷预防闭环。三是发挥全链条“好差评”作用,实现“办事更高效、体验更满意”。结合招募志愿者现场体验、安排局长带队走流程、在线民情“直通车”等方式开展好政务服务“好差评”,不断改进线下“告知不明了、材料不精简、填报不简答”和线上“界面不友好、导航不清晰、功能不健全、操作不简便”等问题,努力打造“办事最高效、服务最贴心、体验最满意”服务。此外,通过在全市所有人社办事大厅设立“办不成事”“招不到人”“找不到工”“领不到薪”的“四不”反映专窗,切实解决企业和百姓“急难愁盼”“疑难杂症”问题,实现“有呼必应,有诉必求,有接必办,有办必果”。目前,已对43个事项开展“局长走流程”,办结各类“四不”反映专窗事项2891件,南宁人社服务好评率达99.99%。
抓服务、促共享,充盈“智治”成果
聚焦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创新服务模式,让企业群众“共享”更多社会治理“智治”成果,提升了获得感。一是平台集中,一次办。在全国率先打造“线上一网通、线下一门办”人社服务新体系,线上整合打造“一网一微一端一体机”服务,线下网状布局7个“一门式”服务大厅,实现窗口业务100%一门服务,对外业务99%网上服务,提供“一门式”服务188.65万次、“一网通”服务9550万次。此外,面向全市配备81台“自助申报、自动受理、智能审核”的智能柜台,布局“24小时不打烊”的自助服务。二是数据融通,协同办。发挥数据“聚通用”优势,再造服务流程,推进跨业务、跨部门事项简化办理,在全国率先推出或实施“劳动维权服务打包一件事”等16个企业群众眼里的“一件事”打包办服务,实现“一包受理、一站接收、一套材料、一网推送、一次办结、一线评价”,并联动多部门探索打造“智慧人才”“智慧人事”等一体化服务平台,已为企业群众减少跑腿15万次、减少填写表格15万份、减少重复填报信息项超90万项、减少提交材料10万份。例如,依托“智慧人社”系统升级打造劳动维权一体化平台,横向联动公安、司法等多部门,纵向贯穿各基层网格,实行“一窗受理、智慧分派、统一反馈”的融合式劳动维权受理机制,推动群众维权效率大提升,审查由5天变1秒,提交表格由8份变1份。再如,通过人社、司法联动,在全国率先建立灵活就业人员劳务报酬联合调处机制,并成立全国首个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保障联动化解中心,已为912名灵活就业人员司法确认劳务报酬3315.4万元,大幅缩短维权时间、降低维权成本,相关做法获《新闻联播》正面报道。三是智能推送,智慧办。聚焦民生政策普遍存在的“谁知道、谁申报、谁享受”被动服务格局,在全国首创援企惠企补贴“免申即办”兑现服务模式,推出25项“免申即办”服务,为近30万家(名)企业群众主动兑现补贴超18亿元,推动“政策找人、补贴找企”公共服务大变革,以此为原型的“免申即享”服务被写入《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5号文)向全国部署。此外,打造全国首个“区块链+人社”应用平台并推出5项具体应用,构建“链”上服务新生态,南宁“区块链+人社”技术解决方案获中国通信学会认证,被写入《政务区块链发展白皮书》,并被工信部列为2022年区块链典型应用案例。特别是依托区块链技术和“智慧人社”CA认证、人脸识别等服务,建立人社、公证、仲裁、信用、工会等部门共同认可的“区块链电子劳动合同平台”,实现链上数据生成、存储、使用和更新全程留痕,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劳动合同在线签署、存储、查验和互认服务,切实解决日常“取证难、示证难、认证难、存证难”等问题,形成不可抵赖的“确权+维权”机制。截至目前,通过“区块链+人社平台”,共有1057家单位通过平台成功签订电子劳动合同4.5万份。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