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今天,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正式拉开大幕,4000多位境内外嘉宾相聚“创新之都”合肥,开启“头脑风暴”,共促全球制造业迈向新时代,共创高质量发展新未来。
合肥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
机遇总是眷顾勇于、敢于、坚定于发展实体经济的城市。新中国成立以来,合肥不断推动工业从无到有、由大变强,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综合性制造业体系;构建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拥有重磅“压舱石”,行稳致远。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当前,合肥正围绕“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等产业架构目标,全力建设世界级智能家电集群、“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国际有影响力的新型显示集群、中国声谷、“光伏第一城”等高质量产业生态圈,矢志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以会为媒,聚力聚智。“合肥制造”的大树必会参天,与“安徽制造”“中国制造”“世界制造”一起,共同增进人类福祉。
七十载砥砺,迈向制造中高端
时过中秋,天朗气清,秋韵渐浓,正是旅游好时节。
来到“创新之都”合肥旅游,踏访名胜古迹、欣赏秀美河山之余,若是时间允许,您不妨抽出一两天时间,来一次工业主题游,合肥乃至安徽制造的磅礴气势,科技创新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一定会让您心潮澎湃。
北向,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的荣事达智能家电研发中心和荣事达智能家居全价值链双创中心,语音管家小达、智能衣物护理机、智能门锁、语音晾衣架……一系列智能家居产品散发着“智能制造”的魅力,洋溢着创客们的激情。
南向,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安徽创新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装备和新材料……一件件展品充满未来感,这些科技成果发明全国领先,甚至全世界领先,令人啧啧称赞、倍感振奋。
……
展馆之外,厂区之内,合肥制造的精彩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走进彩虹(合肥)光伏有限公司,你能读懂合肥光伏产业的热度。该公司自主研发全球最大的全氧燃烧光伏玻璃窑炉,1600℃的高温让“沙子”变成光伏玻璃。窑炉结构设计、工艺控制技术国际领先。4800万平方米的年产能,可配套封装6.8GW太阳能光伏组件,供应全球客户。
走进合肥欣奕华智能机器有限公司,你能读懂合肥机器人产业的深度。该公司自主研制、量产的全球首台套、首批次的10.5世代液晶玻璃基板洁净搬运机器人,从技术上到产业应用上,全面反超了国外企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走进江淮蔚来汽车先进制造基地,你能读懂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速度。一款采用高强度铝加碳纤维复合车身结构的智能电动SUV,续航里程最长可达510公里,引人注目。这是江淮蔚来继ES8之后的第二款SUV车型ES6。2018年,万辆ES8下线,江淮汽车突破了汽车轻量化制造和大规模生产的技术瓶颈。目前,江淮蔚来ES8及ES6已交付22000多辆。
……
无论是人声鼎沸的展馆,还是热火朝天的厂区,无不在喃喃诉说着合肥制造的“硬核”实力。
七十载鞍马未歇,七十载砥砺奋进。合肥制造业书写了从“空白地”到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恢弘诗篇。
新中国成立之初,合肥仅有一家小发电厂,一些铁匠铺和卷烟小作坊,年工业产值不足千万元。
锚定坐标,积极主动,应势而为。从1953年战略构想“变合肥市由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的提出,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工业发展百亿规划、1992年的加快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意见、2005年的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再到2017年的制造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合肥不断推动工业从无到有、由大变强。1973、1991、2006、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十亿、百亿和千亿、万亿元。
时间的长河中,合肥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综合性制造业体系,现已拥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构建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拥有家电、智能语音、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制造业已成为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
2018年,全市汽车产量45万辆,比1978年增长141倍;家电“四大件”产量7044.9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12.6%,其中冰箱、洗衣机产量均超全国的1/4;液晶显示屏、太阳能电池、彩电、笔记本电脑、空调等产品,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2.3%、9.1%、8.7%、6.5%、5.8%……
当前,合肥正围绕“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等产业架构目标,全力建设世界级智能家电集群、“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国际有影响力的新型显示集群、中国声谷、“光伏第一城”等高质量产业生态圈,步履铿锵。
未来,“合肥制造”的金字招牌必将越擦越亮。
抢占制高点,“战新”集群拔地起
十年前,合肥与京东方因“屏”结缘。
从6代线到8.5代线,再到10.5代线,合肥一步步实现跨越领跑,开启了新型显示产业“无中生有”的精彩篇章,改写了全球新型显示的产业格局,一座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拔地而起。
京东方的奇迹,是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缩影。
产业,自始至终是城市发展的第一支撑。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方能赢得主动权,赢得未来。
“工业立市”战略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强化产业战略选择,敢于“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前瞻眼光,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跨越,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随着京东方8.5代线和10.5代线、联宝电子、晶合12英寸晶圆、长安汽车、TCL冰洗、通威太阳能、江汽蔚来、维信诺第六代柔性显示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建设或投产,如今的合肥——
新型显示产业。实现 “从砂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先后建成国内首条TFT-LCD6代线、全球首条10.5代生产线等,形成以TFT-LCD为主导,OLED加快壮大,激光显示等跟踪布局的产业发展路径。
智能语音产业。依托工信部和安徽省合作推进机制,形成集核心技术研发、基础平台、物联网、智能客服、穿戴式设备等的完整产业链。“中国声谷”影响力、竞争力持续提升,入园企业达433户,2018年完成产值650亿元。
集成电路产业。年复合增长率居全国前列,合肥已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的城市,存储芯片、显示驱动芯片、功率芯片、家电芯片等特色芯片集群快速形成。
光伏产业。形成从玻璃基板-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储能电池-发电工程等完整的产业链。2018年,全市主要光伏产品总产量26GW,光伏控制、逆变设备出货量居世界第一。全市各类并网光伏项目发电量19.8亿千瓦时,占全市全年总用电量的5.7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
……
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亮点纷呈,在先进制造业体系中的分量日益凸显。
数据显示,至2019年上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为50.8%和57.3%,分别较2012年提升24.7个和8.5个百分点,撑起了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近年来,合肥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通过推动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政策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合肥成立高规格的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支持战新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文件,形成了“重大专项-重大工程-产业基地”的“三重一创”建设梯次培育格局,确立了“领军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思路。
合肥制定出台“高质量发展30条”“三重一创”等综合性政策体系文件,从重大项目投资、研发创新投入等多个维度支持产业发展。专项政策,精准发力;创新金融产品,支持重点领域融资。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对合肥市新兴产业发展寄予厚望,“新兴产业发展令人瞩目,希望你们的事业蒸蒸日上。”
对照成绩单,合肥交出了优秀答卷。
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扬风帆
合矿机械通过技改,挖掘机曲臂焊接工艺的生产效率提高60%以上;
合肥亿恒机械通过技改,实现产品全程智能化生产和高效精密加工,生产效率提高100%,运营成本降低25%,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3.3%以上;
……
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既要鼎新,也要革故。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90年代,合肥的工业以机械、轻工、建材、化工、农副食品等传统行业为主,产业集聚规模小、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从2011年起,合肥用五年时间将家用电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三个传统产业培育成了千亿级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围绕家用电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以整厂改造为着力点,通过技术工艺革新、信息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2016年,合肥出台《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我市工业智能化、数字化、集约化、绿色化水平。
合肥创新实施技术改造“对标诊断”、智能化改造“万千百”、“百企贯标、千企对标”等专项,累计建成57家智能工厂、495个数字化车间,引导139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国家贯标认证。
对列入三年行动计划的技术改造项目,合肥分整个工厂、整个车间、整条生产线三种类型,从项目完工投产下一年度起,连续5年,由市、县(市)区、开发区将财政贡献增量中实得财力,前3年分别按100%、80%、60%奖励企业,后2年均按50%奖励企业。
今年,合肥又主攻智造,助力制造升级。实施“智能制造全面提升年”行动,制定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专项政策,集中实施一批制造方式升级、终端产品提档的示范项目。深入推进智能制造“万千百”、两化融合“贯标对标”、机器换人等工程,推进4000户企业“云端迁移、云化改造”,培育15户智能工厂和180个数字化车间。
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喜结硕果。
合肥家用电器四大件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之首,连续两年突破7000万台(套),本地平均配套率达到70%,冰箱、空调压缩机、电机等核心配套率达75%。
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影响力持续提升,具有中国最全商用车产品型谱,拥有30多个系列400余种车型,年产能达120万辆。
装备制造向高端装备领域提档,工程机械、大型成套装备的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国内前列,并加速在数控机床、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装备细分领域形成新优势。
……
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合肥传统优势产业,高扬风帆,行稳致远。
创新风正盛,科技成果现“井喷”
梳理合肥产业发展脉络,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还是传统优势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推力——科技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主线,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强力推进科技与经济融合。
聚焦创新平台建设布局,打造原创科技成果策源地。
瞄准国家创新战略,合肥推进建设大科学装置和工程,持续强化基础和前沿研究,着力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同步辐射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这些科学重器让合肥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高度集聚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合肥加快形成。
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合肥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重点领域,布局搭建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信息领域,依托科大讯飞等单位成立类脑智能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能源领域,成立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依托阳光电源等单位加快建设智慧能源创新平台。健康领域,加快建设离子医学中心,积极引进代表国际肿瘤治疗领域最顶端技术的质子治疗系统,对相关配套医疗设备进行采购和研发。
按照“协同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合肥大力集聚国内外高水平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转化链条。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呈井喷之势。
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壮大,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合肥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建立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逐年高速增长,目前总数已达2110户,约占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四成。
合肥构建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孵化体系,建成众创空间75家、在孵团队1906个,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59家、在孵企业1832家,获批国家“双创”基地3家。全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每年增长100家以上,总数超过1400家。
聚焦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突出创新驱动顶层设计。2011年起,合肥将创新型城市目标任务分解到30多个部门和县(市)区、开发区,形成了全市自主创新工作目标体系。2018年,合肥出台了《关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创新之都”的时间表、路线图,加快形成科技创新工作顶层设计框架体系。
强化产业政策体系引领。2014年,合肥在全国率先对产业扶持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对分散在各部门的产业扶持政策和资金进行整合,形成“1+3+5”政策体系。2018年,合肥印发实施合肥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及实施细则,综合运用基金、财政金融产品、借转补等政策工具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持续加大科技财政投入,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推动人才制度环境优化。合肥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出台实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人才20条、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12条、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8条等多项政策,安排20亿元经费“真金白银”打造人才高地。
今天的合肥,创新氛围浓厚,创新之风正盛。
2018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91亿元,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2831件、5597件。创新的源头活水,正不断流淌进合肥制造业的“沃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携手谋发展,迈向制造新时代
今天的“合肥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群星中的璀璨一颗,闪耀全球。
知名智库赛迪顾问前不久发布了《2019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并对全国126个重点城市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合肥成功入围50强,名列第14位。
2018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总额131.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80.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5%;
2018年,以美菱、华凌、美的、惠而浦为代表的全市家电产业出口15.63亿美元;
2018年,以京东方显示、京东方光电、鑫晟光电、康宁显示等为代表的新型平板显示企业带动我市相关产品出口14.57亿美元;
2018年,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出口253.1亿元,居中国出口企业200强第32位;
……
高品质的“合肥造”产品成了全球企业、民众争抢的“香饽饽”。
今天的合肥,已是一片全球企业乐于投资的热土。
1992年,第一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全球知名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ABB公司落户合肥,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此后,日立建机、美国沃尔玛、英国特易购、德国大陆轮胎、日本住友化学、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等境外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在肥投资兴业。
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46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肥投资设立64家法人公司。
……
时间见证了合肥由几乎空白的工业基础起步,成为先进制造业新兴城市的历史性转变。世界见证了“合肥制造”的日新月异、强劲实力。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当今世界,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正在进行,机遇与挑战并存。
“合肥制造”再攀高峰,仍需接续奋斗,久久为功。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今天,4000多位境内外嘉宾相聚合肥,以“创新创业创造 迈向制造业新时代”为主题,开展“头脑风暴”,共促全球制造业迈向新时代,共创高质量发展新未来。
于合肥来说,这又是一次推动跨越发展的良机。
聆听世界的声音,分享自身的经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赢合作,“合肥制造”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来源:合肥日报